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强微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田
  • 4篇安塞油田
  • 2篇延长组
  • 2篇页岩
  • 2篇页岩油
  • 2篇油层
  • 2篇区长
  • 2篇储层
  • 1篇压裂
  • 1篇岩相
  • 1篇氧化碳
  • 1篇页岩油气
  • 1篇优质储层
  • 1篇油层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开发
  • 1篇探区
  • 1篇烃源
  • 1篇烃源条件
  • 1篇盆地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长江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7篇强微
  • 4篇张才智
  • 3篇李永锋
  • 3篇刘波
  • 2篇冯小龙
  • 1篇侯涛
  • 1篇党鑫
  • 1篇孟越
  • 1篇苏明
  • 1篇唐锰
  • 1篇文志刚
  • 1篇杨文军
  • 1篇兀凤娜
  • 1篇王炎婷
  • 1篇李海翠
  • 1篇张国柱
  • 1篇李二党

传媒

  • 1篇化学工程师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录井工程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中国化工贸易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_(1)储层产能预测评价
2022年
为进一步释放沿河湾地区长6_1储层产能,调整研究区长6储层技术开发方案,利用多测井参数建立储层产能预测模型来预测储层产能,并结合实际生产资料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析预测产能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多测井参数产能预测模型的预测产能(0.84t/d和0.74t/d)与研究区长6_(1)储层实际产能(0.81t/d和0.77t/d)十分接近,误差在5%以内;储层预测产能在研究区内主要呈零散分布,长6_(1)^(1-2)小层是主要产层,高预测产能的D121井区、Q23井区、Q103井区、Q116井区、Q161井区等则是下步部署开发方案的重点。
强微侯涛冯小龙兀凤娜吴雨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产能预测
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油气现状及发展方向被引量:2
2025年
本文详细介绍了CO_(2)的基本性质及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领域,着重综述了CO_(2)在页岩油气开发领域中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环保等3大方面剖析了CO_(2)应用于页岩油气开发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未来应致力于加强CO_(2)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降低CO_(2)投入成本、完善CO_(2)地质封存环境监测体系,共同推进CO_(2)在页岩油气开发领域内的长足发展。
李二党高艳茹强微牛海洋刘波
关键词:二氧化碳
安塞油田王窑南长6层油藏主控因素研究
2013年
油藏主控因素的研究对认识油藏特征、有效进行油藏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窑南区域为安塞油田重要的产建接替区域,通过对王窑南区域延长组长6层的构造条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区域的认识,对下步油藏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产建开发指明方向。
李永锋张才智冯小龙杨文军强微
关键词:延长组烃源条件
陕北安塞南长61^2油层产能差异的控制因素被引量:3
2020年
陕北安塞南勘探区长612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导致探评井产能差异大,是目前制约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细化沉积微相、划分成岩相带、储集层微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影响探评井产能差异的宏观因素是沉积微相与成岩相的差异,微观因素是非均质性造成的储集层微观特征的差异。中高产探评井分布于Ⅰ类水下分流河道,成岩相带处于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储集层粒间孔、绿泥石含量高,物性好;低产与纯产水探评井分布于Ⅱ类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成岩相带处于长石溶蚀相、压实压溶-微孔相、碳酸盐胶结-致密相,储集层粒间孔、绿泥石含量低,物性差。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依据Ⅰ类水下分流河道与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带的展布,优选出有利含油区带,指导探评井部署。
张才智唐锰强微苏明周瑾瑶刘波方肖
关键词:沉积微相成岩相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分析
2013年
安塞油田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油藏已扩边至油藏边部,产建潜力逐渐变小,因此应通过更加精细的研究来寻找可建产区域,满足不断发展的油田需要。油藏微构造研究对产建目标区的有利区筛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细的微构造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区域的认识,为下步产建寻找有利区。
李永锋张国柱张才智李海翠强微
关键词:安塞油田微构造
安塞油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面临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延长组7段(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系,其孔隙结构直接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以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不同尺寸孔隙对于储层品质的影响,并从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角度揭示储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黏土晶间孔以及少量的微裂缝;其中长石溶孔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而黏土晶间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较低,孔喉半径以纳米级为主,孔径在500μm以下的孔隙多呈开放型的平行板状和狭缝形,同时发育少量的墨水瓶型孔隙。储层孔径主要小于300μm,且随着物性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的孔隙占比也在逐渐增大。优质储层的成因主要划分为2类:东北方向靠近物源,水动力强,岩石颗粒分选性好,储层内容易发育绿泥石膜,而绿泥石膜可以保护颗粒间的原生粒间孔,压实作用后可保留较多的残余粒间孔而形成优质储层;西南方向远离物源方向,水体深度增加,水动力变弱,因靠近烃源岩发育区,储层容易被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溶蚀改造,发育较多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研究成果可为安塞油田页岩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刘雨航强微党鑫刘波文志刚文志刚樊云鹏
关键词:安塞油田
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物源研究
2012年
安塞区以岩性油藏为主,确定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沉积背景分析,在重矿物组合分析基础上,对安塞油田长7油组物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安塞区沉积物源来自于北部,且位于北部物源体系的南端。
张才智李永锋孟越强微王炎婷
关键词:安塞油田重矿物组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