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 作品数:40 被引量:362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疫情应急处置期间无症状感染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5月10日,西安市共报告无症状感染者25例(男12例,女13例),中位年龄46.0(18.5,65.0)岁,占全市17.24%(25/145)。其中15例(60.00%)为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8例(32.00%)有湖北旅居史,2例(8.00%)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3例(92.00%)经聚集性疫情传染源溯源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现,1例(4.00%)为协查外市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现,1例(4.00%)为筛查高危地区来陕人群发现。25例无症状感染者末次暴露到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中位时间为17.0 d,集中医学观察开始至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中位时间为8.0 d,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至转阴出院中位时间为14.0 d。CT显示78.57%(11/14)无症状感染者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小结节影、斑片状影、磨玻璃样影和边界欠清晰状况。结论无症状感染者主要经聚集性疫情调查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现。及时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并对其进行集中医学观察,能减少其可能造成的疫情持续传播。肺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可作为早期排查的重要参考。
- 张辉白妙李倩李思瑶冀贞浩王鹏飞
-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收集全省COVID-19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15日,全省共报告COVID-19病例245例(男131例,女114例),含输入病例116例(有湖北旅居史者97例),本地续发病例114例,无明确接触史者15例;死亡2例。共报告46起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性疫情占84.78%(39/46)。两次疫情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27日(20例)和1月31日(18例)。西安市报告病例占全省48.98%(120/245)。40~岁病例最多(60例)。病例发病到首诊时间为1.0 (0.5,3.0) d,首诊到确诊为4.0(3.0, 6.0) d,发病到确诊为6.0(4.0,9.0) d。本地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7 d)较输入病例(5 d)长;首诊前服药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9 d)较未服药病例(6 d)长;首诊选择社区医院病例首诊到确诊时间(7 d)较二级(3 d)、三级(4 d)医院病例长。结论陕西省COVID-19疫情分为输入病例为主和本地病例为主两个阶段,家庭聚集性是其重要特征。病例感染来源,首诊前是否服药和首诊医院级别可影响疾病确诊。
- 张辉冀贞浩刘南白尧李倩刘继锋刘昆陈志军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聚集性疫情
- 2005—2020年西安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8
- 2022年
- 目的分析2005—2020年西安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全市2005—2020年梅毒疫情特征并对其乡镇/街道级别的地理分布信息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结果共报告梅毒病例26803例(男性12662例,女性14141例),年均发病率18.32/10万,年均实验诊断率99.01%,年发病率和年实验诊断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88.15、1164.23,P值均<0.001)。病例发病无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职业构成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和离退人员为主(68.16%,18268/26803),城区年均发病率(23.08/10万)高于郊县(14.03/10万),发病率高峰依次为≥85岁组(141.26/10万,隐性梅毒占92.62%)、0~1岁组(30.31/10万,胎传梅毒占96.24%)和25~29岁组(29.13/10万,隐性梅毒占52.32%);除0~1岁组外,其他年龄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发病到诊断时间依次为3.0(1.0,11.0)d,8.0(2.0,30.0)d,8.0(3.0,36.5)d,3.0(1.0,6.0)d和2.0(1.0,7.0)d,两两比较发现仅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Ⅰ期梅毒和胎传梅毒、Ⅱ期梅毒和Ⅲ期梅毒发病到诊断时间间无统计学差异(adj P=0.766,>0.999,>0.999)。报告有明确感染途径病例占68.09%(18251/26803),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为主(82.48%,15054/18251),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68.60%,12520/18251),文化程度以初中(32.21%,5878/18251)和高中/中专(30.73%,5609/18251)为主。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文化程度梅毒病例感染途径各不相同,两者间均存在弱强度相关关系(Cramer’s V=0.160、0.260,P值均<0.001)。结论西安市梅毒发病率迅速上升且疾病谱有较大变化,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应在高发地区对重点人群加大宣传和干预力度,以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流行。
- 张辉李思瑶寇玲玲于立芬刘昆刘继锋
- 关键词:梅毒报告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 一起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暴发感染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 调查一起幼儿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积累经验。方法 搜集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幼儿园教职工罹患率为56.92%(37/65),没有幼儿病例。病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咽红、咽痛、乏力、发热及急性扁桃体炎等。饮用酸奶是主要发病危险因素(OR=3.34,95%CI:1.08~10.32)。病例咽拭子中检出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检出率为76.92%(10/13)。结论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是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由食物中食源性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暴发感染在国内非常罕见。迅速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是确定疫情暴发原因的关键。
- 张辉刘继锋龚建仁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疾病酸奶
- 西安市2017—2021年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西安市2017—2021年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的开展狂犬病防控工作,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EpiData 3.0软件收集西安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2017—2021年暴露病例资料,使用构成比对分类变量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分析。结果2017—2021年西安市规范处置狂犬病暴露病例397487例,年平均暴露率为781.18/10万,男女性别比为1∶1.06;7~8月狂犬病暴露例数构成比为22.78%;各年龄组暴露病例中20~<30岁病例最多,构成比为25.69%;暴露病例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构成比为25.43%;致伤动物以家养犬和猫为主,构成比分别为56.11%和32.36%;暴露部位以上肢最多,构成比为57.20%;Ⅲ级暴露病例最多为74.98%,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为35.41%。结论西安市2017—2021年狂犬病暴露率高,Ⅲ级暴露规范处置率低,希望政府增加狂犬病防控工作经费投入,同时建议将免疫球蛋白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提高规范处置率,降低狂犬病危害。
- 刘南张辉李倩冀贞浩于立芬刘继锋肖厚安
-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人畜共患病
- 西安市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信息直报系统数据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了解西安市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直报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方法在全市各区(县)随机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监测数据报告情况、登记完整性、报告准确性和报告及时性等指标评价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和运行情况。结果共调查中小学各14所,涉及缺勤病例1 386例。全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报告率、登记完整率、报告准确率和报告及时率依次为64. 65%(896/1 386)、83. 93%(752/896)、72. 32%(648/896)和83. 93%(752/896)。监测数据报告质量居前3位的区县依次为阎良、未央和蓝田。小学的登记完整率、报告准确率和报告及时率3项指标均优于中学(χ^2=21. 35、5. 18、30. 59,P <0. 05)。有校医(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的学校上述3项评价指标也均优于没有校医的学校(χ^2=4. 43、4. 46、12. 79,P <0. 05)。结论西安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尤其是监测数据报告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建议教育部门给学校配足校医并强化培训,提高其数据信息报告意识。
- 张辉樊芯艇张松杰张松杰陈飒
- 关键词:学校卫生症状监测疾病报告
- 2016—2021年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0
- 2022年
- 目的了解2016—2021年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分布特征,为其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三间分布特征和病原谱构成特征,采用ArcMap 10.2软件对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2016—2021年全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69982例,年均发病率121.21/10万,病死率4.29‰(3/69982),其中明确病原诊断者占实验室确诊病例47.79%(16541/34611);共报告6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平均罹患率1.06%(733/69302),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23∶1;病例主要是3岁以下儿童(54059例,77.25%),涉及人群主要是散居儿童(55785例,79.71%)、学生(4272例,6.10%)和幼托儿童(2556例,3.65%);冬季高峰(12—1月)显著(26007例,37.16%),夏季则不明显;未央区年发病率连续6年居全市各区县首位,年均发病率359.24/10万。病例发病到诊断中位时间为1.0(1.0,3.0)d。有明确病原诊断者中病毒感染15992例(96.68%),细菌感染376例(2.27%),病毒混合感染144例(0.87%),细菌病毒混合感染26例(0.16%),真菌感染2例,原虫感染1例;其中轮状病毒感染15057例(91.03%)。结论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冬季在重点地区对散居儿童加强行为干预;该地区病原谱以病毒为主,尤其是轮状病毒;当地医疗机构应加强实验室诊断能力,统一报告标准和流程,提高其病原学诊断率。
- 朱永海淮蓓胡飞燕王春娟张辉
- 关键词: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谱
- 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规律,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7、SPSS 18.0、ArcGIS 10.3软件对COVID-19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内插法计算COVID-19的潜伏期。结果西安市截至2020年3月6日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20例、疑似病例738例,报告发病率约为1.20/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83%。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92.50%),男性发病数(63例)多于女性(57例),41~50岁病例数最多(21.97%)。发病高峰出现在2020年1月25日和1月31日。高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4个街道办事处(21.67%,26/120)。108例出院病例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00(15.58±5.45)d。全市累计发生23起聚集性疫情,二代病例的平均续发率为31.73%,其中13起(56.52%)的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家庭内。西安市COVID-19的平均潜伏期为9 d。累计报告无症状感染者25例,占SARS-Cov-19感染者的比例为17.24%(25/145)。结论西安市COVID-19疫情整体划分为二个阶段,病例呈现随机的灶状分布,未出现当地大范围传播,需警惕家庭聚集性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风险。
- 白尧白尧张辉张辉冀贞浩刘继锋陈志军陈保忠邵中军
- 关键词:潜伏期
- 基于四种时间序列模型对西安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预测的应用与比较
- 2025年
- 目的 比较四种时间序列模型在西安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中的预测应用,旨在为西安市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市食源性疾病月度发病率数据,以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发病率数据为训练集,分别建立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神经网络自回归(neural network autoregressive,NNAR)模型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以2023年7~12月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作为测试集,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比较模型拟合预测效果。结果 西安市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6~8月为发病高峰。SARIMA、Holt-Winters、NNAR模型、LSTM模型预测的RMSE、MAE和MAPE分别为2.88、2.43、23.71%,2.14、1.77、18.06%,3.26、2.77、26.92%和1.63、1.27、12.17%。预测效果最好的为LSTM模型。结论 LSTM模型预测准确度相对最高,可用于西安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短期预测。
- 高凡张辉刘冬张锋刘萍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SARIMA模型
- 西安市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调查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了解西安市某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暴发原因和流行特征,探讨暴发危险因素,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其流行特征和暴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持续了86 d,共出现4次发病高峰和5-6代病例,学生罹患率9.13%(83/909),无教职工病例。病例的主要症状为腮腺肿胀、发热、头痛和咽痛等。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90.36%(75/83);五(2)班罹患率最高37.29%(22/59);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0-11岁,占49.40%(41/83)。学生罹患率与年龄呈高度正相关(rs=0.829,P〈0.05)。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校外托管和有接触史是危险因素,饭前洗手和有接种史则是保护因素。结论缺乏专业校医和未进行应急接种是疫情暴发和平息缓慢的主要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对校外托管中心加强监督,做好疾病宣传教育工作,及时隔离病例,并实施2剂次疫苗接种策略;学校要配备专职校医,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张辉刘继锋龚建仁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