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清 作品数:127 被引量:1,201 H指数:21 供职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不同肥力潮土的酶活计量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土壤上胞外酶活性,阐明胞外酶活性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土壤生物肥力差异的机制与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高、中、低肥力的潮土,分析其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以及β-1, 4-葡萄糖苷酶(β-1, 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该5种酶活性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以及酶活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高肥力土壤SMBC是中肥力土壤的2.6倍,低肥力土壤的5.8倍;高肥力土壤SMBN为中肥力土壤的3.1倍,低肥力土壤的5.5倍。SMBC/SMBN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和综合酶指数均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且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直线正相关关系。SMBC和SMBN每增加1 mg·kg-1,(BG+CBH)和(NAG+LAP)活性分别可提高0.134和10.53 nmol·g-1·h-1。ln (BG+CBH)﹕ln (NAG+LAP)和ln (BG+CBH)﹕ln AP均小于1,表明碳源是潮土养分转化的首要限制因素。高肥力土壤上碳、氮、磷酶活比例较低肥力土壤更接近适宜值。【结论】潮土上应配施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保证充足的碳源以解决养分有效性限制的问题,促进氮磷的养分循环转化。适宜的活性碳氮磷比例是高肥力土壤高产高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露 张水清 任科宇 李俊杰 段英华 徐明岗关键词:潮土 微生物量碳氮 胞外酶活性 种植小麦土壤的立式旋耕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种植小麦土壤的立式旋耕处理方法,有效解决土壤耕层质量的退化,影响小麦产量的增加和提高质量的问题,方法是,在每年一茬小麦、一茬玉米的两熟制农区,玉米秋收后,晾晒3‑8天,保持土壤墒情重量含水率16‑20%;玉米秸... 聂胜委 张玉亭 张新友 汤丰收 黄绍敏 何宁 张巧萍 张水清 韦本辉文献传递 一种菊花苗期快速生长用液体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菊花苗期快速生长用液体肥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液体肥料技术领域,每100L所述液体肥由以下原料制成:玉米淀粉制糖废液5‑15L,尿素500‑600g、磷酸一铵300‑400g、硫酸钾200‑400g,硫酸锌5... 黄绍敏 梁慧珍 宋晓 张水清 郭斗斗 黄晨晨 岳克 张珂珂文献传递 平衡施肥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对氮磷钾配施(NPK)以及与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配施4种平衡施肥措施下小麦(豫麦47、郑麦9023、郑州941、临汾7203)的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索施肥与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年际间的变化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小麦抵御不良因子的能力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NPK,NPKM,NPK1.5M,NPKS施肥措施均能增加临汾7203、郑州941、豫麦47、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增加豫麦47、郑麦9023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减小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NPK施肥措施能减小郑州941的穗粒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在NPK,NPKM,NPK1.5M,NPKS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和郑州941群体穗数的总变异(CV≤10%)较小,郑麦9023、豫麦47分别在CK,NPK处理中的群体穗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27.1%,14.4%;临汾7203、豫麦47在NPK1.5M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10.4%,16.3%,郑州941(NPK1.5M,NPKS)、郑麦9023(NPKM,NPK1.5M)部分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郑州941、豫麦47的千粒质量总变异较小,临汾7203、郑麦9023分别在NPKS和CK,NPK1.5M处理中的总变异较大,分别达到了16.2%,19.1%和11.6%。 聂胜委 张巧萍 宝德俊 黄绍敏 张水清关键词:施肥 小麦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土壤硒形态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5年 为了对土壤硒形态研究进行整体分析,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3年检索的191篇英文文献和204篇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对机构、国家和期刊等方面图谱进行解读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国际与国内发文量呈指数增长趋势;②国家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③该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涵盖植物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农艺学等,呈多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④研究热点主要在土壤硒的吸收特征、硒的生物有效性、富硒农产品、硒营养等方向。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土壤硒形态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方向。 龙霓 韩武龙 孙敬国 张水清 林长清 涂书新 韩丹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土壤 知识图谱 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15年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林地-15.44μg·m-2·h-1,茶园-1.49μg·m-2·h-1,菜地7.11μg·m-2·h-1;菜地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最高,茶园其次,林地最低,CH4年累积通量分别为0.52、-0.31和-1.46 kg·hm-2,菜地土壤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林地土壤是CH4的汇。茶园和菜地土壤CH4通量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CH4通量较高。林地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且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70%时,林地土壤才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菜地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硝态氮含量未呈显著的相关性。 田亚男 聂文婷 张水清 Muhammad Shaaban 吕昭琪 殷欣 林杉关键词:甲烷通量 菜地 茶园 红壤丘陵区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2011年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张水清 钟旭华 黄农荣 吕国安关键词: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稻谷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干物质生产 生物质炭对华北平原4种典型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9年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改良剂,在降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生物质炭对冬小麦苗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以华北平原的4种典型土壤(水稻土、砂姜黑土、褐土和潮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生物质炭(BC)和化肥与生物质炭配施(NPK+BC).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显著增加了4种土壤N2O排放,与对照相比,水稻土、砂姜黑土、褐土和潮土N2O排放分别增加了314%、116%、240%和282%.添加生物质炭对华北平原4种土壤N2O排放影响存在差异,与CK相比,单施生物质炭水稻土、褐土N2O排放显著增加了72.4%和50.9%,而砂姜黑土和潮土BC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与NPK相比,生物质炭与化肥配施显著降低了4种土壤N2O排放.添加生物质炭提高了4种土壤pH,其中,初始pH最低的水稻土,受生物质炭影响较显著,施肥则降低了4种土壤pH.砂姜黑土、褐土和潮土施肥处理N2O排放通量均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稻土和砂姜黑土单施生物质炭处理N2O排放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张秀玲 孙贇 张水清 张水清 曹红亮 曹红亮关键词:N2O排放 生物质炭 土壤矿质氮 PH 华北平原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年际间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研究相同小麦品种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高效的栽培与施肥技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供借鉴。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5种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构成年际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不施肥)比,NPK配施以及与有机肥或秸秆还田配施能够首先维持群体穗数的稳定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同时有助于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以及降低其总变异,获得较高的产量。CK、NPK1.5M产量构成的总变异顺序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处理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M、NPKS处理为: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NPKS施肥措施下群体穗数的稳定性较差,而NPK1.5M施肥措施下穗粒数的稳定则较差,4种施肥措施下千粒质量的稳定性基本一致。群体穗数的总变异系数(CV,%)依次为:NPK(11.3) 聂胜委 张水清 张巧萍 张巧萍 宝德俊 黄绍敏关键词:施肥 小麦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与短期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室内化验分析和数理统计,研究了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24.8%、14.3%、7.8%和24.8%;而对小麦增产效果并不显著。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免耕、浅耕相比旋耕、深耕,提高小麦穗数15.0%~32.2%,提高穗粒数2.6%~12.6%,但4种处理间小麦千粒重及籽粒产量效果无显著差异;免耕、浅耕较旋耕、深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并显著提高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免耕与浅耕是较为适宜河南省小麦生产及土壤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张水清 黄绍敏 聂胜委 郭斗斗 程秀洲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小麦产量 土壤有机质 碱解氮 有效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