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坤 作品数:43 被引量:96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移位跟骨骨折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05~2008年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移位跟骨骨折17例(21足),男性14例(18足),女性3例(3足);年龄19~56岁,平均34.2岁。按Sanders分类:Ⅱ型7足,Ⅲ型10足,Ⅳ型4足。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跟骨结节关节角(Bohier角),术后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23.2个月。术前Bohler角-31°~20°,平均-0.6°,术后拆除外固定后Bohler角18°~40°,平均33.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术后踝-后足评分,平均得分85.6分(67~95分),优7足,良11足,可2足,差1足;优良率85.7%。结论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移位跟骨骨折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相当,值得推广。 许伟华 杨述华 叶树楠 张宇坤关键词:跟骨骨折 外固定器 微创手术 生长分化因子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 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生长分化因子5是软骨与骨组织形成、发育的重要调解因子,在诱导软骨形成,促进骨、软骨、肌健韧带损伤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检测与软骨形成分化相关的细胞外基质及蛋白多糖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昆明种小鼠20只,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长分化因子5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为自备。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接种到6孔板,在细胞生长到90%融合时开始转染。设立3组:转染组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进行脂质体介导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重组质粒瞬时转染;空质粒组转染空质粒pcDNA3.1(+);空白对照组只加入等量脂质体,其余步骤相同。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72h通过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与蛋白的表达鉴定转染是否成功,同法检测软骨基质Ⅱ型胶原的表达,转染后14d阿尔辛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转染组有一大小为219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骨髓基质干细胞胞浆内呈棕色阳性染色;而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生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转录,无特异性扩增条带,且细胞胞浆未见明显染色。转染组可检测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基因大小225bp,Ⅱ型胶原细胞胞浆中可见棕黄色染色;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SP染色均无明显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后转染组细胞呈蓝染,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异染性着色。结论: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能显著增加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刘之川 邵增务 邓超 丁凡 郭兵 张宇坤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5 软骨分化 质粒 生长分化生长因子-5在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06年 生妊分化生长因子5(GDF-5)是调控肢体骨骼发育和关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参与细胞聚集和软骨分化等过程的调节。笔者采用重组GDF-5直接干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软骨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软骨发育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张宇坤 杨述华 孙立 杨操 田洪涛 徐亮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生长分化 小鼠 GDF-5 骨骼发育 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双基因转染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的体内诱导成骨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pIRES-BMP2-VEGF165导入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在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将转染双基因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内,4周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体内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转染pIRES-BMP2-VEGF165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扩增出1.2kb及590bp两条带,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阳性信号。该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4周后有大量异位骨形成。结论: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具有较强诱导异位成骨能力。 孙立 田晓滨 杨述华 胡如印 汪雷 陆延盛 张宇坤 傅德皓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异位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对话囊泡”外泌体在椎间盘退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以椎间盘代谢异常、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为特征的一种病理改变。IDD与年龄和脊柱承受的异常应力负荷息息相关,常常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最终引起下腰痛和行走障碍。由于ID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疾病进展难以缓解,治疗仍以手术和对症治疗为主,寻求一种新的缓解IDD进展的药物治疗方式迫在眉睫。外泌体(exosome)作为一种具有细胞间物质传递、细胞功能调控作用的细胞外囊泡,在退变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该文分析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椎间盘的可能作用和机制,以期为后续外泌体应用于IDD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王君坦 张宇坤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外泌体 髓核细胞 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在损伤部位的局部成骨基因表达和骨缺损重建修复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54只,其中48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只32侧),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A组:注入hBMP-2+纳米骨浆;B组:注入空白质粒+纳米骨浆;C组:注入纳米骨浆。另6只动物制作左桡骨中段骨缺损,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A、B和C组骨缺损均修复,A组骨缺损处有明显BMP-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ALP水平、成骨速度、新生骨量及新生骨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C两组(P〈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愈合。结论纳米骨浆复合BMP-2质粒后,具有一定骨诱导作用,植入体内后成骨速度、质量及力学强度较单纯的纳米骨浆明显增强,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田晓滨 孙立 杨述华 胡如印 张宇坤 傅德皓关键词:纳米材料 基因表达 骨形态发生蛋白类 骨缺损 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人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 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杨述华 张宇坤 杨操 许伟华 李进 叶哲伟 刘勇关键词:髋臼重建 全髋关节置换术 颗粒骨 植骨 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异位诱导成骨能力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纳米骨浆经成骨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hBMP2)活化后是否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昆明种小鼠24只,4周龄,体重(20±2)g,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小鼠右侧大腿后群肌袋均注射纳米骨浆+hBMP2质粒,作为实验侧;1组:左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空白质粒,作为对照侧1;2组:左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作为对照侧2。术后2、4周,采用放射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检测成骨基因hBMP2表达和诱导成骨效应。结果术后所有动物均存活,饮食活动正常。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术后2、4周实验侧注射材料组织有hBMP2表达。术后2周,实验侧植入材料出现大量软骨组织和呈岛状散在分布的骨组织,对照侧未见骨组织形成。术后4周,实验侧可见大量骨化组织,新生骨相互融合生长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板层骨和骨小梁结构;对照侧植入材料外周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未见骨或软骨形成。术后2、4周,实验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骨浆在hBMP2基因质粒活化后具有显著的骨诱导活性。 田晓滨 孙立 杨述华 唐欣 冯建军 张宇坤 傅德皓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羟基磷灰石类 转染BMP2、VEGF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异位诱导成骨的实验观察 :观察转染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IRES-BMP2-VEGFl65导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MP... 孙立 田晓滨 胡如印 汪雷 陆延盛 杨述华 张宇坤 傅德皓关键词:骨形成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生长分化因子5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团成软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微团成软骨分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MSCs,取第3代细胞实验。将hMSCs分别用无血清H-DMEM和含10、20、50、100 ng/ml GDF-5的软骨诱导液(chondrogenic medium,CM)诱导,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诱导2周后重悬细胞,以5×106/ml的细胞密度离心构建微团,继续诱导2周。RT-PCR检测两组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结果]hMSCs呈梭形、漩涡状生长。100 ng/ml GDF-5诱导的hMSCs呈圆形或多角形。五组微团分别由无血清H-DMEM、含10,20,50,100 ng/ml GDF-5的软骨诱导液诱导2周后,除H-DMEM组无Ⅱ型胶原mRNA、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外,其他各组Ⅱ型胶原mRNA、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一定浓度GDF-5诱导的hMSCs微团,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具有软骨的部分生物学功能。 孙志博 杨述华 张宇坤 张波 夏天 王永清关键词: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分化因子5 微团培养 软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