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智勇

作品数:24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9篇颅内
  • 8篇动脉瘤
  • 8篇血管
  • 6篇颅内动脉
  • 5篇栓塞
  • 4篇动静脉
  • 4篇症状
  • 4篇症状性
  • 4篇手术
  • 4篇颅内动脉瘤
  • 4篇静脉
  • 4篇基底
  • 4篇基底动脉
  • 4篇成形术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成形
  • 3篇血管成形术
  • 3篇椎动脉
  • 3篇疗效

机构

  • 24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齐齐哈尔市第...

作者

  • 24篇季智勇
  • 22篇史怀璋
  • 21篇徐善才
  • 14篇吴培
  • 10篇王春雷
  • 6篇许斌
  • 5篇高成
  • 4篇刘珍
  • 4篇张广
  • 3篇郑秉杰
  • 3篇廉庆北
  • 3篇亓敬涛
  • 2篇刘增尧
  • 2篇周配权
  • 2篇孙博文
  • 1篇冷久成
  • 1篇肖遥
  • 1篇初明
  • 1篇李鑫磊
  • 1篇赵锦龙

传媒

  • 9篇中华神经外科...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为2(1,2)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10,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6例(颈总动脉残端较短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股动脉顺行再通4例(颈总动脉残端较长患者)。术后1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无颈部血肿、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0(9,12)个月,随访期间无需再次治疗的严重支架内再狭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末次随访时mRS中位评分为0(0,1)分,较术前降低(Z=-0.289,P=0.004)。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临床实践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可能对颈总动脉残端较短的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可能更易获得理想的血管再通效果,但尚待更多的病例验证。
邹昊宇季智勇王春雷徐善才郑秉杰史怀璋
关键词:颈动脉血栓形成颈总动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月-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2例,对其中24例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治疗,38例实施自膨式支架治疗。按Mori分型观察两组患者残留狭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对6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球囊扩张组术后的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83±8)%降至术后即刻的(10±5)%,自膨式支架组术后狭窄率从术前的(81±11)%降至术后即刻的(17±10)%。②球囊扩张组24例患者中,有7例(29.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自膨支架组有4例(10.5%)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若剔除手术操作因素,仅比较支架相关缺血并发症,显示自膨式支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8,5.3%)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7/24,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从病变特点观察,显示MoriC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中,自膨式支架较球囊扩张支架用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术后残余狭窄率,自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高。
徐善才许斌吴培季智勇史怀璋
关键词: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成形术并发症
近端血管阻断技术在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在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7d内复查头颅CT或MRI,判断出血或缺血性并发症情况。术后1、3、6、12个月行门诊随访,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3例完全治愈,另1例AVM的栓塞面积≥90%。术后1例患者因脑室出血发生脑疝死亡,其余3例术后均无并发症。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M(范围)]为13个月(8~16个月)。至末次随访,3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2例患者mRS为1分,另1例为0分。结论初步发现应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AVM的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徐善才孙博文吴培张广季智勇王春雷史怀璋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静脉入路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徐善才史怀璋季智勇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溶栓时间窗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39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39例患者共40处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椎动脉颅内段9处,基底动脉31处。1例患者因支架到位困难,仅行球囊扩张。共成功置入Wingspan支架39枚,手术成功率98%(39/4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8.09±12.01)%,术后残留狭窄率为(16.53±12.59)%。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39),其中1例死亡,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随访8—42个月,平均(25.0±10.8)个月,有2例出现症状性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1例是支架置入失败的患者。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许斌史怀璋徐善才季智勇吴培
关键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
可调轨道式股动脉止血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轨道式股动脉止血装置,主要应用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的止血。可调轨道式股动脉止血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该止血器上压板设置的滑块轨道和止血滑块,不仅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出血孔位置...
王跃华史怀璋季智勇
文献传递
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366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有1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76岁,平均(57±12)岁。以接受手术的前100例为界限分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分析导致出血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及处理出血并发症。结果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3.8%(14/366),前期手术组发生率10.0%(10/100)、后期手术组发生率1.5%(4/266)。其中6例出血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相关,1例是微导丝置于远端分支动脉时刺破动脉、1例球囊扩张时导致血管破裂、1例将球囊于支架内再次扩张后发生出血、3例微导丝头端突然前蹿刺破了分支动脉;8例与过度灌注相关,其中3例为适应证掌握不严格所致;死亡6例,重残3例,轻瘫痪2例,3例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术者可以在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许斌史怀璋徐善才季智勇吴培初明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季智勇史怀璋徐善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动脉瘤模型内注射动脉壁模拟人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 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史怀璋徐善才高成季智勇王春雷吴培刘珍廉庆北许斌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干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比较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干动脉瘤(uiVBT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5例uiVB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多支架组,65例,共68个动脉瘤)和单纯应用FD治疗组(FD组,40例,共42个动脉瘤),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满意闭塞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支架或FD均成功置入.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9.5%(10/105)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多支架组为7.7%(5/65),FD组为12.5%(5/40).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28(11,52)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多支架组、FD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7/65)、7.5%(3/40);病死率分别为6.2%(4/65)、7.5%(3/40);预后良好率(mRS≤2分)分别为90.8%(59/65)、90.0%(36/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59例患者(61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8(6,12)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多支架组、F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9%(32/36)、64.0%(1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动脉瘤满意闭塞率分别为91.7%(33/36)、88.0%(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结论 与单纯FD治疗相比,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uiVBTA的完全闭塞率更高,未观察到两组满意闭塞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两组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均应警惕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
吴桥伟徐善才王春雷吴培季智勇亓敬涛陈爱霞姚金彪史怀璋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椎-基底动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