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闻博
- 作品数:55 被引量:24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刘向《列女传》流传及版本考被引量:1
- 2010年
- 刘向任光禄大夫时所序《列女传》本为劝喻帝王,但此类书籍在民间一直多有传布。东汉出现的曹大家注十五卷本影响较大,至宋代已基本取代原八卷本。魏晋的赵母与綦毋邃主要对刘向原书进行注解而非续补。北宋时,苏颂、王回、曾巩又先后对《列女传》进行整理。著名的建安余氏本《古列女传》实为元刊本,余氏勤有堂的兴起及发展应在元代。明代较重要的黄鲁曾、黄嘉育本应属一个系统。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多处对底本不出考证的改字,并非据明刊本,而是有其他一些依据。
- 孙闻博
- 关键词:《列女传》改字明刊本元刊本
- 中国古代县制起源新论
- 2024年
- 一、问题提出及概念引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中,县制起源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思考郡县制形成发展、国家地方治理早期变迁颇具意义。关于县制起源,古人已有归纳辨析。今人以顾颉刚、增渊龙夫探讨较早,对中日学界影响甚巨。
- 孙闻博
- 关键词: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 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兼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被引量:23
- 2015年
- 秦汉帝国是伴随"新地"的推展和边界的扩张而确立的。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 孙闻博
- 关键词:戍边轻徭薄赋
- 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清末以降,在西汉齐国遗址便出土了数量很大的古代封泥,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这里又发现了数百枚封泥,为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考察古代封泥文物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 孙闻博周晓陆
- 关键词:职官封泥
- 从乡啬夫到劝农掾:秦汉乡制的历史变迁被引量:22
- 2021年
- 秦汉乡制变迁反映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秦汉"乡官"指乡吏及所主机构,非专指三老等民官。乡啬夫职掌不称"治",事权分散,对县的从属性突出。秦及汉初,乡是县下诸"官"之一,县廷与乡之间的政务运行可称作"廷—官"模式。西汉前期,乡部禄秩两次下延,发展为乡有秩、乡啬夫二分格局。随着文帝时期田制、法制的调整,有秩发生变动,乡政弊端日显。武帝时掾史出现,乡务处理渐由"官"向"掾"演变,这一变化本质上乃因事差遣的发展。两汉官府不断加强集权,力图更直接地对基层实行统治,然事与愿违,集权措施的推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乡里的控制力。
- 孙闻博
- 关键词:秦汉
- 《功令》与西汉早期官吏选任——兼论汉唐法律体系的变迁
- 2025年
- 张家山汉简M336《功令》对西汉早期依据功劳选任官吏有所规定。汉代《功令》是对“旁律”性质的《置吏律》的补充,不宜比附唐代《选举令》。汉《功令》与唐《选举令》性质地位有别,反映唐人对汉代法律体系已较陌生。与既往认识不同,汉代狱律、旁律、令、科品与唐代律、令、格、式在结构、分类和功能上具有较强对应性,分别属于刑罚类法律规定、行政制度法规、对前两类的补充、专项规章细则。汉唐法律体系变迁还呈现与汉唐诏书体系相近的发展线索。《功令》明确规定了中劳、中功的折算比为4∶1,功劳由“中功劳”“军功劳”构成综合性体系,并非仅是年资累积。《功令》中诸多原则可溯至秦,功劳文书存在上功劳、功将两类,阀阅簿、《编年记》墓主记录与上功劳文书存在关联,功将文书又是制作功次文书的主要参考。地方官吏以“史”为区分,形成两种迁转途径,均可由少吏升为长吏,令史一途的纵向流动更强。与荐举制、恩赐制不同,秦汉文官制度的特征是功绩制。《功令》所见超次迁升的机制创新,或可视作察举制度部分内容的先声。
- 孙闻博
- 关键词:功劳功绩制
- 商鞅“农战”政策推行与帝国兴衰——以“君—官—民”政治结构变动为中心被引量:10
- 2020年
- 商鞅推行“农战”政策,是秦国家体制“战国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农战”重“法”,与“赏罚”形成整体性关联,着意构建“君—民”联结,塑造“农战之士”。秦惠文王以降调适“君—官”层面,宗室、大臣势力重振,“富强也资人臣”状况逐渐呈现。至吕不韦执政,政策出现较大波动。始皇帝统治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事皆决于法”,并尝试“农战”政策调整。后期转向“外攘四夷”,严酷役使民众,“农战”政策效能不再。二世统治亦分前后两期。前期继续始皇事业,“用法益刻深”,摧折“君—官—民”联结,山东“新地”掀起反秦浪潮。后期“行督责之术”,以“术”辅“法”,破坏故秦之地政治结构,帝国终至覆亡。“农战”政策推行,并非直线向前,而与秦政相互作用,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相关探讨或为秦国崛起至帝业兴衰的历史进程提供认识线索。
- 孙闻博
- 关键词:商鞅农战
- 范雎“远交近攻”与秦对外战略的北移被引量:1
- 2020年
- 秦灭六国的实现,往往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相联系。这一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施行内容,可置于战国后期秦对外战略的整体发展线索中再作考察。秦自武王东窥周室以来,对外军事进取自北向南有北侧、东向、南侧三个战略方向。鄢郢之战后,穰侯为实现进一步南下攻楚,战略重心转为东向攻魏,欲长驱先破大梁。范雎代魏冉入相后,在此背景下提出"远交近攻"。相对以往联合齐燕而先取韩国的旧有认识,范雎连横韩、魏,威迫楚、赵、齐等远国。为促使韩、魏参与连横,秦军事进取由东向而转入北侧一线,坐镇河东,扩展河内,蚕食南阳,隔绝、并吞韩上党地。"远交近攻"战略专注河北一线稳步推进,并形成对赵国的战略包围。
- 孙闻博
- 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铁剑考——兼论中国古代的灌钢工艺被引量:3
- 2022年
- 汉代铁剑是中国古代铁剑发展的高峰。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造错金铭文铁剑是中尚方造剑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汉代铁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科技史、工官制度、东汉晚期政治等皆有所助益。少府所掌工官系统实际分宫内省外、省中两类。两汉尚方职掌手工制作刀剑等皇帝专用器物,是省中工官的代表。中尚方剑用于佩服把玩,而非专杀大臣。题铭所见“五灌廿五辟”,可以代表冶金的工艺规格,主要反映既“灌”又“辟”的灌辟法。由此,中国古代灌钢工艺的出现,或可提前至东汉后期。此剑不仅体现中尚方的造剑工种与管理体制,而且由中常侍育阳侯曹节督造,又对汉末宦官势力的发展有所反映。
- 孙闻博
- 关键词:东汉铁剑
- 简帛学的史料辨析与理论探求被引量:1
- 2016年
- 自20世纪初西北汉简发现至今,简牍帛书的重要收获不断涌现。特别是近20年,无论在史料积累,还是学术贡献上,简帛学研究均迈入新境。伴随研究的开展,相关实践与理论的反思、追索,不宜忽视。这里围绕史料把握与理论探求,谈四个问题:习用概念与用语边界;时空涵盖与演进线索;前后历史阶段比较的可能;考古学与层次模式。
- 孙闻博
- 关键词:史料辨析简帛学术贡献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