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
- 作品数:35 被引量:2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区域国别学发凡被引量:13
- 2022年
- 在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上,“区域国别学”榜上有名,被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稍后,钱乘旦先生发表文章指出,区域国别学有三个特征:地域性、全面性、跨学科性或多学科性。①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学者意欲突破现有的学科框架,追求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区域与国别区域国别学由两个关键词构成:区域和国别。
- 孙江
- 关键词:学科框架跨学科性学科专业目录多学科性
- 痕迹·事件·证言——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联队中尉天野乡三在南京被引量:2
- 2016年
- 与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宏大叙事相比,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属于鲜为人知的细节——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联队中尉天野乡三的故事。这位当年在南京最为臭名昭著的日军中尉,因其手下士兵掌掴美国领事爱立逊而在美日之间引发了一场外交争端,天野乡三因此受到日军军法会议的审判。本文首先以天野乡三遗落的一张明信片为切入点,追寻致使天野乡三突然消失的爱立逊事件;继而以审判天野的日方记录和美方当事人的电文,讨论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分析半个世纪后日军老兵证言中的虚实问题。从本文的考察可见,对于历史的细节,无法简单地运用因果关系勾连各种已知的、可见的表象说明其本质,而通过对事件留下的"痕迹"爬梳和辨析其语义学意义则不失为深化历史认识的一条路径。
- 孙江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证言历史记忆
- 痕迹·事件·证言:步兵第三十三联队中尉天野乡三在南京
- 与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宏大叙事相比,本文讨论的问题鲜为人知,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对于这样一个细节,限于文字记载的制约,无法简单地运用因果关系勾连各种己知的、可见的表象事实来说明事件的本质,只能通过对事件留下的“痕迹”...
- 孙江
- 关键词:文化记忆历史痕迹语义学
- 文献传递
- 论近代教会权威结构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冲突被引量:3
- 1989年
- 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即通常所谓的“教案”,是近代中西冲突的热点。本文摆脱单纯地从价值上衡断教案孰是孰非的研究倾向,提出教会权威这一概念,试图通过对教会权威结构与中国的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从结构上揭示教案冲突的根本原因。
- 孙江黄东兰
- 关键词:教会宗法中国社会
- 战场上的尸体——“一·二八事变”中红卍字会的掩埋尸体活动被引量:3
- 2015年
- 与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宏大叙事不同,本文着重探讨一个小问题:战场上的尸体掩埋问题。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名为红卍字会的宗教慈善团体将掩埋中国平民尸体作为其救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此同时,红卍字会受日本民间宗教大本教和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要求,试图寻找两具日本兵的尸体,这一未果的事件,揭示了在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立下,红卍字会很难践行其意欲超越敌我对立的普世主义理想。
- 孙江
- 关键词:红卍字会大本教
- 危机与批评——近代语境下的大本教与红卍字会
- 2021年
- 如何安置宗教是中日两国在建设近代国家时碰到的共同难题。本文截取日本的大本教和中国的红卍字会进行比较,指出这两种民间宗教的出现蕴含了对近代的批判意义。不同的是,红卍字会倾向于普遍的社会救济,强调不参与政治,而大本教,自诞生起即有明确的社会和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出现了从"近代"角度批判大本教和红卍字会的言论,大本教更是遭到了日本帝国政府的弹压。以1923年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为契机,两个宗教团体迅速走在一起,展开了跨国境的民族主义的合作,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对立中,它们各自面临着无法超越的现实——近代政治的掣肘。
- 孙江
- 关键词:大本教红卍字会
- 大变局时代的新文科战略考量——历史学视野的审视与思考被引量:3
- 2021年
- 数个世纪以来的经验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往往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无疑,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充分回应时代要求.
- 桑兵陈恒孙江章清俞金尧张勇安王涛张越
- 关键词:历史关头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考量
- “新清史”的源与流被引量:1
- 2020年
- "新清史"兴起于美国,到底属于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还是属于阿尔泰研究(Altaic Studies),鲜有人追究。如果"新清史"属于前者,堪称"旁枝",这是何炳棣(Ping-ti Ho)在与罗友枝(Evelyn S.Rawski)辩论中占据上风的原因。^(①)如果将"新清史"归为后者,则似为"末流",因为"新清史"代表人物的身份是汉学家,研究的主题与阿尔泰学者差异甚大。
- 孙江
- 关键词:汉学家
- 文本中的虚构——关于“黎城离卦道事件调查报告”之阅读被引量:16
- 2011年
- 1941年10月12日夜,在八路军控制下的山西省黎城县北社村枪声突起,打破了秋夜的宁静,一起名为"离卦道暴乱"的事件发生了。离卦道是一个承载不同利益要求的宗教性集合体,它将道徒的要求统一在平等无差的神佛——老爷信仰之上。本文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村民承受日军掠杀带来的灾难的同时,村干部在抗日游击战名义下滥用权力、实行摊派,使革命带给大多数村民的好处付之流水,本来受到革命排斥的宗教结社由此而获得了发展空间。离卦道的发展又导致了它与村中的革命政权之间的不断摩擦。但是,所谓"离卦道暴乱",其实是民兵"平暴"在前,离卦道"暴动"于后的一个虚构事件。
- 孙江
- 关键词:战争
- 全球本土化的中国研究
- 2022年
-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学科"在英文里有规训(discipline)的意思。学科大都是在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比如历史学,历史记述和历史学是两回事,历史记述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远古,始自人和自然神关系的断裂;而作为学科的历史学则是19世纪的产物,有一套透明的、可检验的实证方法,有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叙述对象。学科是在学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力量,因此,当学科的规训机能固化从而妨碍了探究纷繁复杂的问题时,人们就会不断对其进行矫正。
- 孙江
-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实证方法规训历史学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