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水林
- 作品数:90 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免疫机制
- 2025年
- 目的研究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免疫机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166例初治CHB患者,均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检测并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变化,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实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项免疫指标对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效能。结果166例初治CHB患者Peg-IFNα-2b治疗48周后,HBV DNA阴转率为71.08%(118/166),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为32.05%(25/78),HBsAg阴转率为20.48%(34/166)。治疗前HBsAg<200 IU/mL者的HBsAg阴转率为52.17%(24/46),HBsAg为200~<1200 IU/mL组为10.26%(4/39),HBsAg≥1200 IU/mL组为7.41%(6/81),三组患者HBsAg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7,P<0.001)。治疗48周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33、8.58、5.99、2.36,均P<0.05)。58例CHB患者检测免疫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CD3^(+)CD8^(+)T/CD3^(+)T、CD3^(+)CD4^(+)DR+/CD3^(+)CD4^(+)、CD3^(+)CD8^(+)DR+/CD3^(+)CD8^(+)、CD3^(+)CD8^(+)CD38^(+)/CD3^(+)CD8^(+)、CD3^(+)CD8^(+)CD28^(+)/CD3^(+)CD8^(+)和CD19^(+)B占淋巴细胞比例均升高(t=-2.56、t=-8.65、Z=-3.58、t=-3.66、Z=-3.04、t=-3.62、t=-3.87,均P<0.05),CD3^(+)T占淋巴细胞比例、CD3^(+)CD4^(+)T/CD3^(+)T、CD3^(+)CD4^(+)CD45RO^(+)/CD3^(+)CD4^(+)、CD3^(+)CD8^(+)CD45RO^(+)/CD3^(+)CD8^(+)和CD4^(+)/CD8^(+)比值均降低(t=3.13、t=5.61、t=3.69、Z=3.95、Z=7.3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16^(+)CD56
- 宋淑芬金奉仙蓝玉张功长吴志国周瑶谢琼杨龙孙水林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类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 白介素-7研究进展
- 白介素-7(interleukin-7,IL-7)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效应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产生,IL-7通过与IL-7受体特异结合,启动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对靶细胞进行代谢、细胞周期等方面的调控,发...
- 付文娟孙水林
- 关键词:白介素-7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白介素-2与甘露醇联合治疗发热期肾综合征出血热40例观察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发热期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8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 ,治疗组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白介素 2 (IL 2 )、甘露醇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越期病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多 (P <0 .0 5 ) ,临床症状、体征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并发症明显减少 (P <0 .0 5 ) ,实验室检查结果复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白介素 2 (IL 2 )、甘露醇联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患者能显著增加患者的越期率 ,大大缩短病程 ,减轻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
- 孙水林熊燕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白介素-2甘露醇抗病毒治疗肾脏损伤
- 布鲁菌病35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3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0月确诊的35例布鲁菌病临床特征。结果该院布鲁菌病以农民(22例,62.9%)和中年患者(20例,57.1%)为主,80.0%有明确牛羊接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34例,97.1%)、乏力(30例,85.7%)、肌肉关节痛(24例,68.6%)、寒战(17例,48.6%)、多汗(14例,40.0%)和腰背痛(12例,34.3%)。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白细胞(WBC)计数正常29例(82.9%),嗜酸粒细胞(EO)占比明显下降26例(74.3%),血红蛋白(HGB)降低23例(65.7%),肝功能异常28例(80.0%);C反应蛋白(CRP)升高33例(94.3%),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23例(85.2%),降钙素原(PCT)升高2例(6.5%)。结论35例布鲁菌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较为突出,实验室检查WBC和PCT多为正常,EO占比降低明显,HGB多为降低,CRP和ESR多为升高,肝损害发生率高。治疗上以多西环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不同方案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 吴志国徐慧丽罗小露邱芳宋志英金堤孙水林
- 关键词: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疗效
- 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和脑脊液细胞因子的测定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及血清中TNF-α、IL-18、IL-2、IL-6、IL-8、IL~10、IL-12、IFN-α水平,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同时留取24例乙型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各2mL,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2mL,ELISA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乙型脑炎患者脑脊液TNF-α、IL—18、IL-6、IL-8、IL-10和IFN—α水平分别为(24.5±6.6)、(7.8±2.4)、(16.0±5.7)、(17.6±4.8)、(130.2±33.6)和(45.2±10.8)ng/L,血清中分别为(25.3±11.2)、(7.1±3.2)、(14.5±6.2)、(16.0±6.5)、(82.0±27.8)和(42.5±16.2)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12.7±7.9)、(2.6±1.0)、(6.2±2.2)、(9.6±3.3)、(71.4±12.8)和(30.0±14.0)ng/L(F值分别为14.10、29.46、23.38、14.78、32.59、7.52,P〈0.05),IL2、IL—12升高则不明显。乙型脑炎组脑脊液中的IL-18、IL-6、IL-8、IL-10、IL-12和IFN—α水平较血清上升,TNF-α、IL-2水平则下降。重型患者脑脊液中IL-6为(18.8±5.4)ng/L、IL-8为(20.7±2.7)ng/L,高于普通型的(12.1±3.0)和(13.3±3.3)ng/L(t=3.50,t=5.96,P〈0.05),IL-2则降低。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IFN—α的分泌过度,参与乙型脑炎炎性反应损伤的发病过程;而IL-2和IL—12的分泌不足,可能参与细胞免疫。
- 孙水林钟恢海吴宝灵熊墨龙梁青陈国栋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脑炎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终断后肝炎复发23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陈明发孙水林
-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疗法
- 肾综合征出血热10种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08年
- 目的了解10种炎性介质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53例,其中轻型9例,中型16例,重型15例,危重型13例。按病期采集血清样本,血液透析(血透)治疗时透析前后采集血清样本,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作对照;用ELISA法检测上述样本中的炎性介质(TNF-α、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IL-15和IFN-α);按病期、病型和血透干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结果TNF-α、IL-1β、IL-4、IL-6、IL-8、IL-10、IL-12在发热期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低血压少尿期达高峰(P〈0.01),IFN—α水平在各期均低于对照组(P〈0.01);多数炎性介质水平在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1);血透后大部分炎性介质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10种炎性介质均参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炎症过程;促炎与抗炎介质分泌失衡,TNF-α、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和IL-15分泌过量,导致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分泌量与炎症损害呈正相关;血清IFN-α水平低下,抗病毒作用有限;血透能显著减少患者血清中的炎性介质,减轻炎症损害,缩短病程,并改善预后。
- 孙水林郑晓君陈家鸰徐贞秋钟恢海刘林华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炎性介质
- 急性肝功能衰竭与基因相关性
- 2006年
- 急性肝功能衰竭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病死率极高。随着对基因研究的深入,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文就急性肝功能衰竭与基因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罗杰孙水林张吉翔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急性基因
- 狂犬病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孙水林郑晓君陈家鸰陈宏义吴湛罗杰
- 关键词:狂犬病特殊病例
- 白细胞介素-7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在白细胞介素-7(IL-7)的干预过程中HBV-DNA、HBs Ag、HBe Ag的动态变化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每例患者外周血等量分成两份,分别为IL-7组(外周血中加IL-7干预)、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分别于24、48 h时检测外周血HBVDNA、HBs Ag、HBe Ag含量。结果 24 h时外周血HBV-DNA、HBs Ag、HBe Ag含量在IL-7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8 h时外周血HBV-DNA、HBs Ag含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5,P<0.001),而HBe Ag含量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IL-7干预前后外周血HBV-DNA、HBs Ag水平显著下降,且与干预时间长短相关。提示IL-7可降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
- 郑晓君刘翠芸孙水林付文娟梁青罗杰陈明发席文娜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