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
-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方略被引量:3
- 2020年
- 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目标以来,武汉市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本文在梳理其主要举措和主要成绩基础上分析指出,武汉持续提升其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建设彰显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拓展国际大通道增强全球通达性,推进重点功能区率先垂范,促使全球资源加快落地。
- 周阳
-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方略
-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被引量:48
- 2012年
- 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国家城市等级体系和世界/全球城市网络等方面,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一般定义、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和重点城镇群互为依托,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功能节点,等级和格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共性和特色并存等特征,以及控制管理、协调辐射、城市服务和信息枢纽等功能。据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2个城市进行评价,以广州为参照得出了它们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
- 周阳
-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 数字经济:一个更高级的融合型经济形态
- 2022年
- 新世纪,数字经济热度不断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在《求是》发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 周阳
- 关键词:强化安全意识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战略任务被引量:1
- 2011年
- 经过20年的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中西部22家国家级开发区首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开发区担当着促进武汉跨越发展,推进建设支点武汉、龙头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必须进一步找准未来发展的历史坐标,深化发展定位,明确发展任务。武汉开发区未来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努力践行国家战略,大力推进顶层设计类改革;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发展重点产业的高端领域和高端产品;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把创新驱动上升到战略层面,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新城极化和服务功能,加快军山、黄陵等地区的开发;强力推进低碳智慧新城建设,促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
- 周阳刘磊珂
- 关键词:历史方位
- 提升大型赛会综合效益的实践与路径
- 2022年
- 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或国际重大活动,对于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广泛深远影响,被誉为一国或一城的"成人礼"。成功举办高级别的重大体育赛事和国际活动,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品质,而且能够带动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大发展。评价大型赛会活动成功与否,不仅要看筹办举办期间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还要看举办之后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
- 周阳
- 加码先进制造中心建设:面向2035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被引量:1
- 2022年
-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全球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从全球视野来看,武汉未来应是一个专业型全球城市;从国家战略来看,武汉未来应是一个立足长江中游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从自身禀赋来看,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亦是武汉的优势和出路。当前武汉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结构不良、“未富先老”、投资低迷、区位优势下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问题,但面向2035,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武汉“画像”仍应是加码先进制造中心建设。为此,一是政策上应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持续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与产业创新中心,对外发出新工业倍增强烈信号,给全社会和企业家安心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良好预期;二是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三是依托中心城区的都市工业园和“创谷”,打造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提升产业创新的服务能级;四是利用好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所属工业园,建立若干新工业倍增承载区,实现新工业倍增;五是参照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划定工业区块线,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工业倍增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资源保障。
- 周阳
- 关键词:工业强市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群建设城市经济
-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人机交互”:演进方向与原则遵循——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被引量:2
- 2025年
-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人机交互”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开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新一轮根本性变革的序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梳理智能网联汽车的演进特征和发展方向,并提炼“人机交互”系统演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路径。即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安全至上原则、系统效率提升原则、系统自下而上适应性演进原则、系统福利整体增进原则及文明形态升维原则。为推动这一新兴系统在社会中的顺利适应,不仅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还需应对来自法律法规、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挑战,以确保技术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
- 樊志宏杨瑜娴周阳
-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强武汉”需要率先“强工业”
- 2021年
- 工业尤其制造业是武汉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保持经济持久繁荣的关键因素,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区域竞争、发展优势等方面来看,要实现“强武汉”,需要率先“强工业”,需要坚定不移地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抓紧制定工业、市、制造强市新战略,筑牢全国经济中心基本盘。
- 周阳
- 关键词:制造业实体经济
- 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相关性的经济学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土地生产率和农场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尚未完全破解的谜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文献讨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反向关系,以及解释这种反向关系产生的原因。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之间是不相关的,但现实中却发现了大量奇特的反向关系,对此的分析和解释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市场等存在市场不完全;第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第三,忽略了土壤质量、天气条件等基于地块特征的相关变量;第四,忽略了基于农民技能的变量;第五,统计和测量误差。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必要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周阳
- 关键词:土地生产率规模经营
- 做强中心城市 促进中部崛起被引量:5
- 2007年
- 中心城市不仅在于其地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区域发展的经济意义。中心城市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中部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中部崛起需要将最具综合比较优势的城市塑造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的中心性等级低于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尚没有出现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武汉的中心性指数最高,但其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性强于经济意义上的中心性。武汉应当把"中部经济中心"作为自身发展定位,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构造中部大经济区。
- 吴永保周阳夏琳娜
- 关键词: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