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英莉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文化
  • 6篇教学
  • 5篇跨文化
  • 4篇英语
  • 4篇课程
  • 2篇英语教学
  • 2篇能源
  • 2篇中西
  • 2篇中西文化
  • 2篇文化交际
  • 2篇文化交际能力
  • 2篇跨文化交际
  • 2篇跨文化交际能...
  • 2篇交际
  • 2篇交际能力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地球
  • 1篇典籍英译
  • 1篇叙事

机构

  • 1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12篇周英莉
  • 2篇许卉艳
  • 1篇裔文军
  • 1篇邬姝丽
  • 1篇魏慧哲

传媒

  • 2篇语文学刊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外语教育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 1篇教育进展
  • 1篇新闻传播科学
  • 1篇中国ESP研...
  • 1篇中央高校基本...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跨文化交际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应立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特别是态度和情感层面。本文对我国30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使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诸多院校在教材使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授课中的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方面,笔者对部分教授这门课的高校教师进行了访谈。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促进我国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邬姝丽周英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特色专业能源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研究
2016年
在对ESP内涵和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的综述和分析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外语系能源英语学科的设置思路和实施方案,依托我校能源特色,从学科设置、教学过程和师资培养三方面摸索出一条EAP和ESP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学生运用学术英语这种能力,在某一特定的专业学科相关的语篇实践中选择恰当语类来"做事",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周英莉
关键词:EAPESP
全球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全球视域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
2025年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仍有待提高,掌握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部分西方媒体致力于为中国贴上“他者”的标签,从而阻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某211理工大学外语系开设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为例,依托陈先红提出的“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从多模态化、叙事主题、叙事视角等角度分析该课程的中英文文本材料,探索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叙事策略,提取出采取多模态化的呈现形式、采取目标群体所熟悉的叙事视角、借助拥有相似叙事主题的外国故事、将中国故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等可以凸显中西文化间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的策略。适当借鉴以上叙事策略,有利于启发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打破“他者”形象的束缚,从而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改变中国国际形象。
戴佳音周英莉
关键词:中国故事叙事策略
语法隐喻理论视角下能源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出能源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语法隐喻理论能提供学科英语的典型语法要素方面的指导,进而引入变革手段,运用悉尼学派的教学循环互动模式,探讨在能源英语写作过程中对语法隐喻的解构、建构和编码运用,最后达到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语篇特征、运用语法隐喻独立输出能源英语语篇的教学目标。
周英莉许卉艳裔文军陈曼
关键词:语法隐喻
“非洲及非裔流散研究全球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年
2021年7月25-28日,"非洲及非裔流散研究全球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议题涉及非洲及非洲流散研究视角下的文学、思想史、教学、历史、社区、女性和音乐等方面。中外学者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在运用全球化学术视角和跨学科方法开展非洲及非洲流散研究的学术趋势,也体现出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立场开展学术交流的中国话语实践。
周英莉李倩杜颖
国际课程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以“全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
2025年
在讲好中国故事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思辨能力已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探求国际课程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路径,该研究以中美两所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课程“全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该课程跨文化思辨教学的经验。研究发现,该课程通过苏格拉底式讨论、中外师生跨国界“虚拟流动”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符号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国际课程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即优化教学目标与流程、提升本土教师跨文化素养、搭建线上文化符号数据库及开展线下跨文化活动等。
殷子菁周英莉
关键词:国际课程教学路径课例研究
跨文化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路径研究——以《全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
2025年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国内高校跨文化课程仍存在体系不完善、模式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某理工大学《全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评估其在提升学生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该课程整体成效积极,但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应用方面仍需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强化实践训练和个性化指导等改进建议。With globalization advanc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has become a key goal in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current curricula often lack systematic design, diverse mode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urs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at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using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assess its impact on students’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sults show overall effectiveness but reveal limitations in practical engagement. Accordingly,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refine content, improve interaction, enhance training, and offer personalized support.
张玉涵周英莉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课程评估
《蜗居》和《绝望的主妇》中透视出的中西婚姻模式被引量:2
2010年
《蜗居》和《绝望的主妇》因各自真实地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下普通女性生活的艰辛以及情感困惑而得到广大中西方观众的共鸣和喜爱。本文立足两部电视剧透视出的中西婚姻模式,应用Kluckhohn&Strodbeck和Hofstede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对婚姻中的行为方式、时间定向、关系形态和性别角色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观察和反省,对现实生活起到一定的启示、指导作用。
周英莉魏慧哲
关键词:《蜗居》《绝望的主妇》
论英译中陶诗意蕴的最佳关联性的传递被引量:5
2018年
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质朴,法天贵真。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如何创造相关语境,使读者参透"一语天然万古新",领略"豪华落尽见真淳",便成为重现陶诗意蕴的关键。本文尝试运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最佳关联性来解释陶诗英译过程中意蕴的传达途径和效果。关联理论认为每一个话语刺激都假定具有最佳关联性,使接受者在付出必要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从而领会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笔者认为,从翻译的语际交际活动层面上看,文学意蕴的传递等同于交际意图的实现,故此,分析译者是否抓住了最佳关联性无疑是判断译文是否成功传递原作意蕴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周英莉许卉艳
关键词:典籍英译最佳关联性
中非未来主义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共同体研究——以《流浪地球》和《黑豹》为例
2023年
中非文化的持续交流需要推陈出新,在智库、媒体、影视等新兴领域开展中非文明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中非未来主义影视作品的文化共同体研究契合这一时代主题。研究以更能体现21世纪时代特征的《流浪地球》和《黑豹》为例,在主体文化身份、超越观、科技观等方面探讨了中非未来主义现实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未来共同体的构建。这一过程包括:侧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中非各自“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侧重求同存异、互鉴交流的“大”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对之前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间的共同体解构后新的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重构。希望通过拓展现有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中非未来主义共同体更深入的研究能够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并为创造一个更为包容和多元的世界做出贡献。
周英莉王梓安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化共同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