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春宁

作品数:31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15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西厢记
  • 11篇戏曲
  • 10篇《西厢记》
  • 5篇古代戏曲
  • 4篇晚清
  • 4篇梨园
  • 3篇论争
  • 3篇古典
  • 3篇古典戏曲
  • 2篇演出
  • 2篇演剧
  • 2篇艺人
  • 2篇艺术
  • 2篇诱拐
  • 2篇中国古典
  • 2篇中国古典戏曲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地位
  • 2篇时间考
  • 2篇思维

机构

  • 28篇厦门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中国剧协

作者

  • 31篇赵春宁
  • 3篇杨惠玲
  • 1篇张力
  • 1篇王治理
  • 1篇杨宝珍

传媒

  • 5篇戏曲艺术
  • 5篇戏剧艺术
  • 3篇中华戏曲
  • 3篇艺苑
  • 2篇内蒙古大学学...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戏曲研究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国古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1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两极思维模式被引量:3
1998年
两极思维,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对待性思维,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逻辑思维方式。文章认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两极思维的品评模式。两极思维方式在先秦的文史哲著作中有着详尽的体现,《世说新语》对此既有所继承,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它通过人物语言和才性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对比,呈现了绚烂多姿的色彩,魏晋士人人物品评的风尚和评价标准是两极思维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世说新语》
赵春宁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评
论李钰的《东厢记》
2017年
《东厢记》是朝鲜时代文人李钰创作的杂剧剧本。它在人物塑造、体制结构、题目正名等方面都明显模仿中国戏曲剧本《西厢记》,但在主题内容、语言表现等方面仍表现了自身的特色。《东厢记》是朝鲜文人学习中国戏曲创作的努力尝试,对于韩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赵春宁
关键词:《西厢记》
晚清上海梨园生态的新变——基于汪桂芬包银诉讼案的考察
2024年
包银诉讼是近代戏曲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权益纷争。汪桂芬沪上演出期间,曾与新丹桂、天仙、留春、天福、桂仙等多家戏园发生包银诉讼。以高额包银邀聘名角、挖角,是沪上戏园常规性的商业竞争手段,也是促使名角跳槽且发生诉讼的直接原因。高额包银加剧了戏园间的恶意竞争,在为戏园经营埋下隐患的同时,也影响了戏曲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汪桂芬的包银诉讼可以看出,沪上戏园关于演出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包银的支付方式及违约处罚、包银争端的解决等都与京师迥异。包银诉讼从侧面反映了晚清上海梨园生态的变化:伶人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搭班日渐灵活自由,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传统梨园行中戏班和伶人、伶人和伶人间泛家族化的群体关系逐渐向商业化、市场化发展,名角的商业价值凸显,戏园的组织结构由脚色制向“角儿制”转变。
赵春宁
关键词:晚清
古代戏曲的两极思维方式被引量:1
2000年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也是最能集中强烈地表现我们民族特色的艺术,它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音乐化的艺术创造,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的艺术造型无一不与西方的戏剧迥异,它渗透着时代思辨的理性精神,饱含着神韵飘逸的浪漫气息,显示着强烈的社会声音和时代色彩。戏曲这一民族性与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气质上,而且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两极思维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方式。
赵春宁
关键词:古代戏曲思维方式戏曲研究艺术风格审美特征
李梦阳、何景明论争时间考——兼论李何之争的影响
有明一代,复古模拟弥漫文坛,贯穿始终。从茶陵派到前七子、后七子,再到几社、复社,莫不以学古、拟古为宗。然复古派内部,意见多有分歧,不能一致,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何景明之间的论争即是表现之一。李、何之争,前人多有论述,钱谦益...
赵春宁
关键词:复古派
文献传递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被引量:9
2002年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赵春宁
关键词:《西厢记》
新编梨园戏《陈仲子》创作和演出访谈录被引量:1
2019年
王仁杰是中国知名戏曲作家,廖奔誉之为"戏曲界优雅的古典诗人"。王仁杰的剧作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又颇具思辨的色彩,其返本开新的努力使得古老的梨园戏光彩焕然,引人注目。访谈内容围绕王仁杰的新编戏《陈仲子》,首先讨论了陈仲子这一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次,王仁杰结合本剧,提出了对"戏曲导演制"的看法,同时强调戏曲中演员的作用;最后,谈及梨园戏的独特魅力,并且对青年编剧的成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张力王仁杰赵春宁魏惠娜张文辉杨惠玲王艺珍
关键词:访谈录
中韩《西厢记》接受的差异——以文汉命注解本和邓温书评释本为例
2023年
注解是文学文本接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清代《西厢记》接受史上,邓温书评释的《增补笺注绘像第六才子西厢释解》和朝鲜王朝文人文汉命注解的《后叹先生订正注解西厢记》,都是以金圣叹评本为底本的注解本,二者在词汇注解数量的多寡和密度、注解对象和内容的侧重点和角度、注解和征引文献的方法手段以及文本大意解析的关注点上存在显著区别。中原和朝鲜半岛社会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的差异,历史和文化传统赋予注解者的“视域”,影响了《西厢记》的注解。口头语言、制度、名物以及对戏曲文体的陌生,使文汉命的注解出现了偏差。但无论是文汉命本还是邓温书本,都是理解者从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时语境出发,带着自身认知的“成见”,与王实甫及《西厢记》进行对话的结果,都是《西厢记》阐释的效果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赵春宁
关键词:《西厢记》
《董西厢》《王西厢》之争与中晚明戏曲批评
2017年
《董西厢》与《王西厢》的高下之争是明代众多戏曲论争之一,由于评价标准、评判角度、审美趣味各不相同,这场讨论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探讨这场争论,不能简单地评价优劣,而应将其放在明代戏曲演进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董、王之争是在心学思想的背景下,明人为规范传奇创作、反对当时曲坛绮丽典雅的"时文之气"找寻范本所作的努力,对深化和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有重要意义。
赵春宁
关键词:《董西厢》《王西厢》论争
幻域与人间:《聊斋》爱情故事的空间隐喻被引量:5
2011年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小说的空间背景,一方面是蒲松龄心灵场所的体验和想象,是他面对现实处境和精神苦闷时在内心构筑的虚幻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的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异托邦"。
赵春宁
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故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