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23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爱伤意识在放射科投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吴慧钊 王亚丽无线平板探测器在床旁X线摄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3年 在放射科的投照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外伤等原因,给患者的移动和摆放体位造成困难,需要进行床旁X线摄影,这种情况在骨科四肢外伤患者中尤其常见,为了提高床旁X线摄影的影像质量和工作效率,我院引进了使用无线平板探测器(FPD)的锐珂CARESTREAM DRX-1无线数字化X线摄影(DR)系统进行四肢床旁X线摄影,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吴慧钊 张泽坤 吴文娟 李晓娜 王亚丽关键词:平板探测器 数字化X线摄影 锥形束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低剂量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低剂量检查实现方法。方法:使用CBCT对头颈部体模进行扫描,选择3D牙齿成像的齿列扫描程序,扫描容积大小设置为Φ70 mm×50 mm,以5种体型模式、3种分辨率模式、2种剂量模式共30种曝光条件对体模进行扫描。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不同分辨率影像的检查剂量和主、客观图像质量。结果:(1)检查剂量:常规剂量模式的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值高于超低剂量模式;不同体型之间的DAP值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分辨率之间的DA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150μm分辨率组的DAP值与200μm分辨率组无差别,均高于400μm分辨率组;(2)成像质量客观评价:常规剂量模式的对比度分辨率(CNR)值高于超低剂量模式,超低剂量模式的噪声高于常规剂量模式;不同体型、不同分辨率之间的噪声和CN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3)成像质量主观评价:不同体型之间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剂量模式、不同分辨率之间的总体图像质量、对比度、清晰度以及噪声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模式、不同分辨率之间的伪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齿列程序进行寰枢椎成像,最佳扫描序列为低剂量模式200μm分辨率下的S体型,以可接受的噪声水平实现了影像质量与检查剂量的平衡。 韩晓楠 张均 王亚丽 钟志伟 吴文娟 王竹海 许慧 吴慧钊关键词:寰枢关节 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首次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1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者98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对其行WB-DWI检查并测量病变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分析ADC值与临床化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DWI(b=800 s/mm^(2))图像上,骨髓瘤病变呈高信号,呈斑点或斑片状局灶或弥漫分布,在ADC图上呈低信号,有3例出现髓外病变。骨髓瘤全身各部位ADC均值为(0.77±0.21)×10^(-3)mm^(2)/s,各部位ADC均值与正常骨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骨ADC均值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_(s)=0.560,P=0.008),全身各部位ADC均值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_(s)=-0.490,P=0.011);与血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尿β_(2)-MG、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_(s)=0.557、0.517,P=0.05、0.004、0.014)。结论WB-DWI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监测有重要价值,应当将其作为首诊骨髓瘤患者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王明 刘莹 王亚丽 张伟 崔凤珍 李玉清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ADC值 硫氧化钆涂层无线平板探测器在小儿四肢X线摄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与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前者在小儿四肢X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需行四肢X线摄影的80例小儿患者完全随机分别使用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和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进行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的解剖结构清晰度进行评分。结果 2名阅片人评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解剖结构的显示清晰度比较,两种成像系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成像系统的mAs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应用于小儿四肢X线摄影在合理的检查剂量下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其成像质量和检查剂量近似于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并使体位摆放更加方便快捷。 吴慧钊 丁芳芳 曹磊 吴文娟 张泽坤 王亚丽关键词:平板探测器 数字化X线摄影 基于磁共振mDIXON-Quant技术对健康受试者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定量研究 2022年 目的采用MRI魔镜成像(mDIXON-Quant)技术测得骨髓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值,观测健康受试者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骨髓脂肪含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期间前瞻性招募年龄20~80岁的健康受试者,进行股骨近端常规MRI及mDIXON-Quant序列检查,符合纳入标准且图像质量满意的共227例,年龄(53.59±14.20)岁,所有受试者分为中青年组(20~60岁)和老年组(61~80岁)。分别测量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及转子间的PDFF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骨髓PDFF值的差异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不同分区骨髓PDFF值的比较,采用Spearman检验观察年龄、性别、BMI与骨髓PDFF值的相关性,最后将股骨近端各分区PDFF值与年龄、性别及BM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中青年组受试者骨髓PDFF值低于老年组受试者,各分区PDFF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男性各分区骨髓PDFF值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各分区间骨髓PDF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转子的骨髓PDFF值最高,股骨颈PDFF值最低。结论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含量可能高于女性,股骨近端不同分区骨髓脂肪含量不同。 王明 张平 白琳 王亚丽 侯子硕 任聪聪 赵建关键词:健康受试者 股骨近端 骨髓 髋部肌群及其止点骨髓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相关性及临床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采用魔镜(MRI mDIXON-Quant)成像技术,探讨臀肌肌群及髂腰肌脂肪分布情况与其相应止点股骨骨髓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的相关性,并分析各分区PDFF值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招募年龄20~80岁受试者,进行左侧股骨近端常规MRI及mDIXON-Quant成像检查,符合纳入标准者共576例。分别测量臀肌肌群、髂腰肌、大转子、小转子及臀肌粗隆的PDFF值,观察臀肌肌群及髂腰肌PDFF值与其相应止点骨髓PDFF值的相关性,评价受试者性别、年龄及BMI与不同测量部位PDFF值的相关性。结果:在评估的肌肉亚区方面,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髂腰肌的PDFF值分别为15.35%、10.99%、9.75%、7.79%,臀大肌PDFF值要显著大于臀中肌和臀小肌(P<0.05)。此外,女性受试者臀小肌及髂腰肌的PDFF值均显著大于男性受试者(8.47%vs 8.27%、7.93%vs 7.21%,P<0.05)。评估的骨髓亚区方面大转子、小转子及臀肌粗隆的PDFF值分别为94.79%、77.60%、73.60%,大转子的PDFF值要显著大于小转子和臀肌粗隆(P<0.05),且男性受试者大转子和小转子的骨髓PDFF值均显著大于女性受试者(95.32%vs 94.84%、80.33%vs 76.33%,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上述各肌肉和股骨近端各分区骨髓PDFF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3、0.465、0.385、0.212、0.199、0.336、0.183,P<0.05)。男性受试者中,臀中肌与大转子、臀小肌与大转子、髂腰肌与小转子的PDFF值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386、0.353、0.202,P<0.05)。女性受试者中臀中肌与大转子、臀小肌与大转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309、0.258,P<0.05)。结论:臀肌肌群及髂腰肌脂肪浸润程度与其相应止点股骨骨髓脂肪沉积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肌肉及骨髓脂肪浸润程度与年龄及性别有关。 王明 张平 刘莹 李军飞 白琳 王亚丽 赵建关键词:骨髓 股骨 脂肪组织 磁共振成像 比较CT和MRI成像技术评估髋部隐匿性骨折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后共排除34篇。最终纳入本研究10篇。MRI诊断价值的AUC(Area Under Curve)面积虽然大于CT诊断价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Z=1.33<1.96,P>0.05);MRI诊断髋部隐匿性骨折特异度明显高于CT诊断价值(P<0.05)。结论对于髋部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但仍然怀疑为有骨折或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推荐MRI成为必查项,可以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性,为临床诊断和合理选用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张祖卓 王亚丽 韩东东 刘娜 吴文娟 刘海甜关键词:META分析 CT成像技术 MRI成像技术 肩锁关节脱位X线投照方法的研究 王亚丽 刘蕴斯 孟辉学习-考试干预模式在儿童MR检查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MR检查前学习-考试干预模式对提升儿童MR检查配合度及图像质量的效能,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招募需行MR检查的6~9岁儿童63例,纳入研究组21例,纳入对照组42例,所有入组病例在检查前进行MR检查认知评分及恐惧视觉模拟量表(FVAS)评分。上述评分后,研究组采用学习-考试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后2组再次进行上述评分,然后进行MR检查。分别观察两种不同干预模式下患儿对MR检查认知及其恐惧情绪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对MR检查认知及恐惧情绪的变化程度的差异。MR检查完成后,由2名具有丰富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MR图像进行质量评分。观察2种不同干预模式下获得的MR图像的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性。结果不同干预模式下2组患儿对MR检查认知评分均高于基线(P<0.05),FVAS评分均低于基线(P<0.05);研究组在干预后对MR检查认知评分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FVAS评分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R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检查前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儿童的检查配合度和依从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儿童MR图像质量。学习-考试干预模式较常规护理模式对提升儿童MR图像质量的效能更加显著,为临床工作中儿童MR检查成功率低、图像质量差等难题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法。 李倩 王明 王亚丽 张雪松 张平 赵建 白琳关键词:图像质量 儿童 磁共振成像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