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肖芳

作品数:9 被引量:25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鱼类
  • 4篇草鱼
  • 3篇食性
  • 3篇团头鲂
  • 3篇草食性
  • 3篇草食性鱼类
  • 2篇淡水
  • 2篇育种
  • 2篇杂交
  • 2篇杂交育种
  • 2篇鲮鱼
  • 2篇消化率
  • 1篇氮收支
  • 1篇动物性
  • 1篇动物性饵料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分析
  • 1篇遗传性状
  • 1篇营养
  • 1篇幼鱼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水产研究...

作者

  • 9篇刘肖芳
  • 7篇陈少莲
  • 2篇王祖熊
  • 2篇苏泽古
  • 2篇靳光琴
  • 2篇张锦霞
  • 2篇胡传林
  • 1篇崔奕波
  • 1篇田玲
  • 1篇冯祖强
  • 1篇朱蓝菲
  • 1篇王少梅
  • 1篇华俐
  • 1篇张水元
  • 1篇赵明蓟
  • 1篇黄文郁

传媒

  • 5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集...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我国淡水优质草食性鱼类的营养和能量学研究 Ⅱ.草鱼、团头鲂对七种水生高等植物的最大摄食量和消化率的测定被引量:11
1993年
作者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测定草食性鱼类天然食料(七种水生高等植物)的生化成分和能值。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测定了草鱼和团头鲂的系列体重组对七种水生高等植物的最大摄食量和消化率。1.七种水生高等植物的生化成分的含量和能值的分析结果表明,菹草、黄丝草、聚草、苦草、小茨草、轮叶黑藻和紫背浮萍的水分百分含量范围为80.85—92.72%、蛋白质为1.69—4.96%、脂肪为0.35—1.09%、灰分为0.98—2.6%、纤维素为0.66—2.17%、无氮浸出物为2.3—9.95%。七种水生植物的蛋白质均含有常见十七种氨基酸,包括鱼体必需氨基酸九种和非必需氨基酸八种。其中菹草的氨基酸含量最高(36.63mg/g 湿重)、苦草最低(12.92mg/g 湿重);菹草的能值最高(3.36KJ/g 湿重)、小茨藻最低(1.28KJ/g 湿重)。2.草鱼、团头鲂对七种水生植物的最大摄食量(Y,g/24h)及消化率(Y,%)与鱼体重(X,g)相关显著,关系式为 Y=aX^b。从结果表明,随着鱼体重的增加,鱼对七种食料的相对摄食量下降(绝对摄食量上升),消化率提高。草鱼的最大摄食量一般比团头鲂高,而消化率一般比团头鲂低。
陈少莲刘肖芳苏泽古
关键词:消化率草食性鱼类
鲢鳙对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6
1989年
以鱼粪代表天然水体中有机碎屑,研究鲢、鳙对鱼粪的消化利用,并评价有机碎屑在鲢、鳙营养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水温30℃,溶氧6毫克/升以上,pH7—8,光照度2800lx),收集鲢、鳙摄食微囊藻后排出的粪作为试验用饲料。在限制摄食量的条件下,测定鱼对鱼粪的消化率及研究鱼粪对鲢、鳙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是:(1)鲢、鳙对鱼粪中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8.54±9.53%及68.57±8.98%。其中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49±7.96%及80.41±9.02%,脂肪消化率分别为90.23±15.33%及84.24±6.96%,碳水化合物分别为49.14±20.67%及60.36±11.29%;(2)经10天饲养,鲢、鳙体重增重率分别为6.25±3.46%及7.80±3.18%。根据鱼粪的营养价值及鲢、鳙对鱼粪的能量转化率,表明鲢、鳙鱼粪在鲢、鳙营养中起着一定作用。
陈少莲刘肖芳
关键词:鱼类消化率
湘华鲮(♂)×鲮鱼(♀)杂交一代与其双亲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1
1984年
三种鱼的二倍体数目完全相同,均为2n=50。三种鱼的核型差异较大,尤其是双亲间的组型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杂交一代的m、sm二组染色体的组型却十分接近母体,这二组的染色体数占了全部染色体总数的88%。杂交一代染色体组型中的st和t二组染色体虽与双亲有所不同,但与双亲中这二组染色体组型的差异来比要小一些。三种鱼的中期分裂相中,未曾发现带有随体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的存在。
张锦霞刘肖芳王祖熊靳光琴
关键词:鲮鱼杂交一代双亲染色体组型杂交育种
我国淡水优质草食性鱼类的营养和能量学的研究——Ⅲ.草鱼、团头鲂对食物选择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1991年
本研究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种类食物等量混合饲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根据各类食物的投饵量和摄饵量之间的百分比,求得各类食物选食指数,并以鱼日增重率和饵料系数探讨这两种鱼对动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要求。为研究草食性鱼类的营养和能量学提供基本参数。
陈少莲刘肖芳
关键词:草鱼团头鲂营养
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被引量:73
1990年
1980年—1985年7—8月在水温30℃,溶氧8mg/L以上,pH值7—8,光照度2800lx的限制摄食量条件下,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29.45±4.37、26.07±2.15%;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39.20±3.44、33.71±2.93%;脂肪消化率分别为34.03±5.38、30.29±2.16%;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36.61±4.15、30.39±2.81%。鱼种对微囊藻日需量分别为其体重的54.44和60.53%。鱼的生长与其生活水体中藻类的初始浓度有密切关系:(1)藻类浓度在0.4—0.8g/L时鲢、鳙分别增重1.55—7.41和0.78~6.21%;(2)藻类浓度在1.0—1.3g/L时鲢、鳙分别减重2.0—5.9和2.2—8.3%。0.8g/L为鲢、鳙滤食微囊藻的最大浓度。
陈少莲刘肖芳胡传林田玲
关键词:微囊藻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93
1991年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陈少莲刘肖芳华俐
关键词:生态系统
鲮鱼遗传改良的研究 Ⅰ.杂交育种和遗传性状分析被引量:10
1984年
本文介绍用杂交选育方法改良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耐低温能力的试验经过和已取得的进展。同时,分析讨论了杂交后代(一代和二代)性状遗传的某些结果。对鱼类低温适应和抗冻、抗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和讨论,并认为只有把鱼类耐低温性状遗传的分子机理彻底阐明,人们才有可能直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改良像鲮鱼等不耐寒物种的抗寒性能。此外,我们也对如何改进鱼类杂交选育的技术措施提出一些意见。
王祖熊张锦霞黄文郁赵明蓟刘肖芳朱蓝菲冯祖强靳光琴
关键词:鲮鱼杂交育种遗传性状耐低温能力
我国淡水优质草食性鱼类的营养和能学研究Ⅰ.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的生化成分和能值被引量:34
1992年
于1987年及1988年冬季在长江,珠江,湖北武汉东湖、保安湖、洪湖、武黄湖,安徽太平湖,广东仙溪水库采集了草鱼、团头鲂和长春鳊,共328尾,测定了鱼体生化成分。结果表明:1.在同一水域、同一季节收集三种鱼的系列样品,鱼体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和能值与鱼体重关系显著,三种鱼体的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与体重无明显关系;2.不同水域的三种鱼,湖泊鱼体的含脂量、能值、能量与蛋白质的比值均高于江中的同种、同龄体长接近的鱼,水分含量则低于江中的鱼,蛋白质、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差异不大;3.三种鱼的蛋白质均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
陈少莲刘肖芳胡传林张水元苏泽古
关键词:草鱼团头鲂生化成分能值
摄食动物性饵料与摄食植物性饵料的草鱼幼鱼氮收支的比较被引量:4
1991年
草鱼是我国的重要养殖鱼类.关于草鱼是否是真正的草食性鱼类,能否仅利用植物性饵料进行正常生长,目前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草鱼单以植物性饵料为食时,生长率很低,故草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其食谱中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动物性饵料.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即便是体重很小的草鱼幼鱼,在以适当的水草为食时,亦可获得高的生长率. 本项研究从氮收支的角度探讨以动物或植物性饵料为食的草鱼生长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草鱼对植物性饵料的利用能力.
崔奕波王少梅刘肖芳陈少莲
关键词:氮收支配合饲料饵料草鱼幼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