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涛

作品数:26 被引量:255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腰椎
  • 8篇椎弓
  • 8篇椎弓根
  • 7篇椎弓根螺钉
  • 7篇螺钉
  • 6篇微创
  • 5篇生物力学
  • 5篇脊柱
  • 4篇腰椎融合
  • 4篇融合术
  • 4篇手术
  • 4篇椎间融合
  • 4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骨折
  • 3篇胸腰椎
  • 3篇胸腰椎骨折
  • 3篇腰椎骨折
  • 3篇肿瘤
  • 3篇椎弓根螺钉固...

机构

  • 25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武警广东总队...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6篇刘涛
  • 13篇周跃
  • 8篇李长青
  • 5篇何凤
  • 5篇王建
  • 4篇张丹
  • 4篇沈杰
  • 4篇卢斌
  • 3篇项方
  • 3篇王洪伟
  • 3篇钱莘
  • 3篇丁金勇
  • 2篇蒋栋能
  • 2篇赵卫东
  • 2篇黄博
  • 2篇任家顺
  • 2篇张东
  • 2篇吴小程
  • 2篇王琦
  • 2篇靖开渝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研究型医...
  • 1篇中华医学会骨...
  • 1篇第一次全国中...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3年
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对肿瘤有明确效果的又一重要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在肿瘤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疗效与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大小、输注免疫细胞数量与活性、输入途径以及放化疗等密切相关。本文对以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主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刘涛沈杰何凤卢斌项方
关键词:细胞免疫治疗抗肿瘤疗效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协同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3年1月-6月104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DC、CIK细胞培养,7~14 d后回输患者体内,观察治疗期不良反应症状及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估治疗后病情缓解情况。结果治疗期低热5例,乏力3例,皮疹1例,无其他任何不良反应症状;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上升,CD8+细胞百分比下降,生活质量指标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可测量病灶患者治疗后部分缓解18例,稳定42例,进展8例,客观缓解率为26.5%,疾病稳定率为88.2%。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以修复患者免疫系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可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沈杰刘涛张丹兰大华何凤卢斌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晚期恶性肿瘤
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体内融合实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介绍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建立羊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对其进行体内融合评价,并探讨模型建立的手术要点和评估方法。方法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研制1种具有组合式构型的腰椎间融合器,对16只羊建立侧前方手术入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术中、术后分别进行生命监测、医疗管理、影像学评估。结果新型融合器构型独特,羊融合模型手术顺利,实验动物全部存活,术后影像评估融合效果良好,动物模型满足了实验要求。结论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显示有良好的融合效果,通过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能够建立实验动物安全、有效的腰椎融合器模型。
丁金勇钱莘刘涛吴小程田华科周跃
利用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扩增结核分枝杆菌DNA,通过电化学传感器对其进行定量检测.方法:1.通过基因比对与引物设计,设计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LAMP)方法.2.倍比稀释亚甲基蓝,通过循环伏安法检...
蒋栋能刘涛
关键词:电化学传感器结核分支杆菌
一种改良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和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估新型椎弓根螺钉撑开效果和生物力学稳定性,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新型椎弓根螺钉在新鲜小牛腰椎压缩性骨折模型上进行撑开操作,评估新型螺钉的撑开效果。将新型椎弓根螺钉跨节段固定小牛腰椎压缩性骨折模型上,评估新型螺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新型椎弓根螺钉和单向螺钉主要撑开椎体前柱,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万向螺钉主要撑开的椎体中、后柱,对前柱撑开效果不如前两种螺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椎弓根螺钉和单向螺钉对固定节段具有相似三维稳定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螺钉屈伸稳定性比新型螺钉或单向螺钉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螺钉得侧弯稳定性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螺钉旋转稳定性比改良螺钉与单向螺钉稍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椎弓根螺钉设计合理,可以有效地撑开骨折椎体前柱,新型螺钉-棒系统对固定节段可以提供有效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涛李长青黄博周跃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生物力学胸腰椎骨折
乳腺检查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乳腺检查装置,包括一中空的壳体、放置在壳体的顶面上的软垫和一次性垫单,壳体上开设有两个乳房透孔,软垫上设有与两个乳房透孔对应的通孔Ⅰ;软垫的上表面与被测者的胸部相适应,一次性垫单的边缘设置一松紧带,一...
马琼英刘涛卢蕾陈思
文献传递
微创技术在腰椎固定、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近几年来,随着脊柱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相继出现,微创技术在临床中治疗各种腰椎疾患取得了很大进步。脊柱微创外科,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腰椎疾病患者的欢迎。目前用于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手术方法有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轴向椎体间融合术以及多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不同微创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具有不同手术适应征,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腰椎疾患的具体特征,选用合适的腰椎微创手术,以达到最佳临床效果。本文从腰椎微创手术入路改进、手术器械的创新以及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面作一综述。
刘涛周跃
关键词:微创腰椎融合腰椎
微创技术在腰椎固定、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脊柱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相继出现,微创技术在临床中治疗各种腰椎疾患取得了很大进步。脊柱微创外科,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腰椎疾病患者的欢迎。目前用于腰椎椎间...
周跃刘涛
关键词:脊柱外科微创手术腰椎融合手术入路
文献传递
微创手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7年10月采用3种微创手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62例,其中27例伴有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椎管继发性狭窄或双侧侧隐窝狭窄患者应用可扩张通道系统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组),20例腰椎滑脱节段伴有椎间盘退变、一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患者在改良内窥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B组),15例滑脱节段有明显节段性不稳、椎间盘变性或轻度膨出、临床表现为以腰痛为主而无下肢放射痛患者行前路小切口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C组)。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AS)系统评价术前、术后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腰部功能。结果:A组中1例术后4d发现切口深部血肿而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切口未出现感染;2例术中硬膜撕裂患者未行修补术,术后无明显脑脊液漏。B组1例假关节形成,未行特殊处理。C组1例术后第1天出现腹股沟区间歇性疼痛、大腿外侧感觉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对症处理,3个月后消失。随访6~28个月,平均15.7个月。3组术后第1天VAS与术前比较及A、B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B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第3天比较及C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第3天比较显著降低(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ODI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B、C组术后椎体滑脱复位率分别为94.6%、97.3%、96.6%,术后12个月融合率分别为96.3%、93.6%、100%。结论: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术个体化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
刘涛李长青周跃王建黄博张东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微创腰椎融合术
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4
2010年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刘涛李长青周跃王建
关键词: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痛椎间融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