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品数:1,018 被引量:10,508H指数:49
相关作者:刘华军王传荣陈明华郭庆于淑波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99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16篇经济管理
  • 68篇文化科学
  • 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9篇社会学
  • 29篇政治法律
  • 8篇历史地理
  • 6篇建筑科学
  • 6篇水利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艺术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68篇城市
  • 63篇实证
  • 50篇演进
  • 49篇金融
  • 45篇企业
  • 44篇基尼系数
  • 36篇要素生产率
  • 36篇全要素生产率
  • 36篇服务业
  • 34篇农村
  • 33篇污染
  • 32篇动态演进
  • 32篇经济学
  • 32篇就业
  • 31篇生产率
  • 31篇经济增长
  • 29篇网络
  • 28篇教育
  • 22篇政府
  • 21篇银行

机构

  • 944篇山东财经大学
  • 40篇山东大学
  • 2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7篇山东师范大学
  • 14篇南开大学
  • 1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1篇厦门大学
  • 10篇东南大学
  • 10篇中央财经大学
  • 9篇上海财经大学
  • 6篇南京邮电大学
  • 6篇青岛大学
  • 5篇安阳师范学院
  • 5篇西南财经大学
  • 5篇广东财经大学
  • 4篇山东工商学院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首都经济贸易...
  • 3篇对外经济贸易...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30篇刘华军
  • 51篇陈明华
  • 34篇杨骞
  • 30篇刘传明
  • 29篇王晓
  • 28篇陈景华
  • 26篇董长瑞
  • 24篇张明志
  • 22篇白洁
  • 22篇商海岩
  • 21篇刘清春
  • 20篇王传荣
  • 18篇靳卫东
  • 17篇韩玉玲
  • 17篇崔宝敏
  • 16篇王谦
  • 16篇孔艳芳
  • 15篇郭庆
  • 14篇臧传琴
  • 14篇李佳

传媒

  • 84篇山东财经大学...
  • 51篇经济与管理评...
  • 29篇山东财政学院...
  • 25篇经济理论与政...
  • 21篇数量经济技术...
  • 21篇中国人口·资...
  • 20篇统计与决策
  • 15篇中国人口科学
  • 1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1篇统计研究
  • 11篇中国软科学
  • 10篇山东大学学报...
  • 9篇资源科学
  • 9篇财经研究
  • 9篇当代经济科学
  • 9篇财经科学
  • 8篇软科学
  • 8篇东岳论丛
  • 8篇南开经济研究
  • 7篇华东经济管理

年份

  • 44篇2025
  • 85篇2024
  • 72篇2023
  • 77篇2022
  • 77篇2021
  • 63篇2020
  • 85篇2019
  • 74篇2018
  • 64篇2017
  • 63篇2016
  • 48篇2015
  • 58篇2014
  • 65篇2013
  • 60篇2012
  • 9篇2011
1,0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减贫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公共财政是减贫主体中最重要的力量。重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农民增收战,是"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10-2015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面板数据,用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作为衡量农村减贫的指标,建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贫困人口之间的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显著且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上西部边远地区各省市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大于东中部地区;但从各省市减贫效应弹性系数来看,中部内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最高的省市远远大于东、西部地区减贫效应最高的省市。国家必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分配,倡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特点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王谦王秋苏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农村贫困人口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就业——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解构与路径探究被引量:1
2025年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对共享共富内涵的实现带来负面冲击。数字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有赖于国有企业发展、政府法治化建设和工会力量等多元路径的协同,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外部屏障。据此提出强化就业优先理念,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导经济包容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政策建议。
孔艳芳冯楚蕙李宵旭王枫
关键词:数字经济劳动力商品高质量就业劳动生产率
机器人应用与“稳外资”被引量:3
2024年
外资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纽带,“稳外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对外资撤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在解释企业间外资撤离差异和外资抱团撤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外资撤离的概率,延长外资企业存续时间,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优化劳动力市场、保障供应链稳定和提高市场多元化等机制实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是解释企业间外资撤离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有助于缓解同地区、同行业和上下游行业的外资抱团撤离。本文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稳外资”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綦建红周洺竹
关键词:外资撤离工业机器人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随机收敛研究——基于地区、部门和行业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部门和行业等三个层面的样本数据,选择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样本并未呈现全局性的随机收敛;而部门层面的相对碳强度呈现发散态势。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碳强度差异不会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考虑碳排放在不同层面的分布差异,并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
杨骞刘华军
关键词:碳排放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以中国梦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梦"是中国当下社会热议的名词,更是代表了中国发展新步伐的时代名词。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数量激增,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群体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他们所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和中国梦有着内在统一性。辅导员要以中国梦为统领,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加强职业能力,做到坚定信心,为人师表,传递正能量,助力大学生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李冰封
关键词:中国梦辅导员队伍高校
山东省农户成长的模糊关联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农户成长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山东省15个县、市、区2418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构建了基于模糊关联分类方法农户成长性分析模型,根据测试结果寻找到了合理的支持度与可信度。在样本的模糊关联分类结果中,发现具有模糊隶属度的农户高成长的模糊关联规则7项。因此,要想提高农户的成长水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和覆盖范围,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
王文平
关键词:数据挖掘
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效应研究——基于SNA的经验考察被引量:35
2016年
该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增多,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效率呈近似"V"型的变化趋势。2沪、津、苏、浙、粤、京、鲁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容易对其他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3网络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受损聚类,长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为经纪人聚类,能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受益聚类。4碳排放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结构的打破,减少聚类内省际碳排放均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省际碳排放强度差异,提高碳排放的空间公平性。而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对未来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为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跨区域协同减排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亚男刘华军刘传明崔蓉
关键词:碳排放社会网络分析引力模型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
2013年
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土地闲置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农村集中居住建设应运而生。农民“上楼”现象的普遍出现,随之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集中居住的不同主体进行了效用函数分析,得出了影响农民效用和地方政府效用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据此,对我国农村集中居住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孔艳芳董长瑞
关键词:农民收益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重塑了人工智能企业空间布局——基于跨越地理边界的集聚视角被引量:1
2025年
科学布局人工智能企业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工智能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试点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密度,上述结论经过培根分解、异质性稳健估计量、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要素空间重构效应”“高技能创新人才空间重构效应”对人工智能企业空间布局产生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关注度和网络传输效率较高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工智能企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塑效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虹吸效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试点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密度的同时也降低了邻近城市人工智能企业密度。“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0~250km的“政策效应大”而“虹吸效应最小”。积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释放数字要素集聚红利,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
刘传明马青山
关键词:宽带中国虹吸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被引量:4
2019年
本文运用关系数据计量建模技术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研究了2003—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进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及路径。结果表明:FDI、技术进步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整体来看,技术进步对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最大,FDI次之;分段来看,自2014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力显著增强;逐年来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对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而FDI和人口密度的作用略有减弱,2008年以后技术进步超越FDI成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进步日趋重要的决定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陈明华张晓萌仲崇阳刘玉鑫
关键词:FDI技术进步
共9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