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35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吴梦柳李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蝙蝠
  • 20篇翼手目
  • 4篇翼管
  • 3篇地理分布
  • 3篇再发现
  • 3篇菊头蝠
  • 3篇回声定位
  • 3篇回声定位声波
  • 2篇鼠耳蝠
  • 2篇褐扁颅蝠
  • 2篇分布新记录
  • 2篇扁颅蝠
  • 1篇动物学
  • 1篇性二型
  • 1篇亚种
  • 1篇亚种分类
  • 1篇翼手类
  • 1篇指名亚种
  • 1篇适生区预测
  • 1篇数据库

机构

  • 33篇广州大学
  • 14篇山东大学(威...
  • 6篇中山大学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京都大学
  • 3篇大阪市立大学
  • 3篇生态环境部南...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东海大学
  • 1篇日本国立科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作者

  • 9篇吴毅
  • 9篇李玉春
  • 9篇余文华
  • 6篇王英永
  • 6篇张秋萍
  • 5篇李锋
  • 4篇郭伟健
  • 4篇王晓云
  • 3篇本川雅治
  • 3篇徐忠鲜
  • 2篇蒋学龙
  • 2篇李权
  • 1篇李松
  • 1篇张礼标
  • 1篇彭红元
  • 1篇余嘉明
  • 1篇李峰
  • 1篇曾凡
  • 1篇吴梦柳

传媒

  • 10篇四川动物
  • 7篇兽类学报
  • 5篇动物学杂志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6篇2025
  • 4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狐蝠科分类学研究现状及其修订
2025年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中国狐蝠科(Pteropodidae)的分类学现状,通过整合历史文献、标本形态特征、外形及头骨测量数据等信息,对中国境内狐蝠科物种的分类地位等内容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分布的狐蝠科动物共7属9种,犬蝠属(Cynopterus)、大长舌果蝠属(Eonycteris)、小长舌果蝠属(Macroglossus)、狐蝠属(Ptero⁃pus)、球果蝠属(Sphaerias)分别各含1个种,果蝠属(Rousettus)、无尾果蝠属(Megaerops)分别各含2个种。对历史记录存在争议的物种:印度大狐蝠(P.giganteus)、泰国狐蝠(P.lylei)及马来大狐蝠(P.vampyrus)等因缺乏有效标本支持或为迷失种,确定为国内无分布物种。以形态特征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证明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鉴定为短耳犬蝠(C.brachyotis)的标本均为犬蝠(C.sphinx),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国内该类群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国内无短耳犬蝠分布。本文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为中国狐蝠科的分类修订提供了系统性依据。
李松牟鑫钱怡顺何锴Okabe Shinya
关键词:分类学
毛翼管鼻蝠在广西和江西分布新纪录及其性二型现象被引量:7
2015年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其超声波为FM型,飞行状态下主频率51.3~59.0 k Hz。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该蝙蝠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广西和江西两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对该种蝙蝠雌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6项外部形态和头骨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该种具有性二型现象。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
陈柏承余文华吴毅李锋徐忠鲜张秋萍原田正史本川雅治彭红元王英永李玉春
关键词:性二型
哈氏管鼻蝠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又一新发现——江西省分布新纪录被引量:5
2018年
于2015年使用蝙蝠竖琴网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0只管鼻蝠标本,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前臂长为33.4-39.5mm,背毛整体呈金褐色。根据其体侧膜连接点位于第一脚趾的基部、头骨较大及第一、二上门齿相对大小与位置均与Csorba&Bates描述的哈氏管鼻蝠特征相符,该鉴定结果也得到系统发育学证据的支持,故鉴定上述标本为哈氏管鼻蝠,为该种类继在海南、广东发现后在中国大陆的又一新发现,也为江西省蝙蝠分布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陈子禧吴毅余文华黎舫朱剑兰龚彩敏徐嘉宽胡宜峰李玉春
江西省蝙蝠新纪录——褐扁颅蝠及其核型报道被引量:5
2014年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在国内首次报道其核型:2n=32,FN=52。
张秋萍余文华吴毅徐忠鲜李锋陈柏承原田正史本川雅治王英永李玉春
关键词:褐扁颅蝠核型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2025年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詹夏沁苏浩晖何敏怡蔡斌雍凡崔鹏吴毅余文华王晓云
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郭伟健王晓云张秋萍李锋陈柏承吴毅余文华李玉春
关键词:回声定位声波
施氏菊头蝠再发现及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2014年6月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乡硝洞中采集到2只中型菊头蝠,特征为:马蹄叶宽大,圆形,腹缘中央缺刻凹且边缘呈平行状;头骨较大,鼻隆膨大,且向前突出;第一上前臼齿位于齿列中,与前后齿间距相当;阴茎骨大,呈圆柱形,顶端与底部均膨大.经鉴定为施氏菊头蝠Rhinolophus schnitzleri,是该物种自定种后的再发现,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同时,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施氏菊头蝠在飞行和静止状态下的声频进行录制,使用Batsound软件分析其声频特征.结果显示,其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静止状态和飞行状态峰频分别23.87kHz和24.10kHz,不同状态下的仅声脉冲间隔时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余文华李峰郭伟健王晓云张秋萍陈柏承李玉春吴毅
关键词:再发现回声定位声波
湖南发现渡濑氏鼠耳蝠与中管鼻蝠
2023年
2022年7月和9月,本研究组在湖南开展翼手目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常德市桃源县、湘西州保靖县、永州市双牌县和邵阳市绥宁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9只鼠耳蝠(7♂,2♀)和5只管鼻蝠(2♂,3♀),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物种鉴定。该批鼠耳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41~50.89 mm,全身毛发呈红褐色,耳廓端部、鼻孔周围、五趾与爪及尾末端均呈黑褐色,翼膜掌指间有三角形状的红褐色斑直达翼缘;头骨顶部平缓,颧弓发达,脑颅高而凸显,其形态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oniger)相符。同时,采集的管鼻蝠标本体型中等,前臂长33.83~37.53 mm,背毛棕褐色,腹毛呈浅黄色;颅全长16.74~17.29 mm,颧弓平直而宽厚,其外形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相符。基于Cytb和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该报道为渡濑氏鼠耳蝠和中管鼻蝠在湖南省分布的新发现。标本现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其中渡濑氏鼠耳蝠标本号为GZHU22429、GZHU22430、GZHU 22459、GZHU 22523、GZHU 22961、GZHU 22962、GZHU hun22011、GZHU 22549、GZHU 22703;中管鼻蝠标本号为GZHU hun22001、GZHU hun22008、GZHU 22431、GZHU 22437、GZHU hun22015。
廖雅晴黄泽锋谢慧娴梁晓玲何敏怡邓汶圃吴毅王晓云余文华
毛翼管鼻蝠的形态、分布及种群遗传结构的探讨
<正>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管鼻蝠亚科Murininae毛翼管鼻蝠属Harpiocephalus,为稀有的森林性蝙蝠,...
胡宜峰余文华黎舫李玉春吴毅
关键词:种群遗传结构
文献传递
菲氏管鼻蝠在广东和江西省分布新纪录被引量:4
2017年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脑颅稍膨大,颧骨发达且突出,与Francis和Eger(2012)对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的再描述相符,该种为广东和江西两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吴梦柳万艺林陈子禧张昌友叶复华王晓云郭伟健余文华李玉春吴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