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 作品数:95 被引量:1,237 H指数:24 相关作者: 崔剑峰 孙海魁 徐小倩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2 2017年 目的探讨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p16/Ki-67双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5年7月至11月间参加宫颈癌筛查并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的980名35~64岁妇女纳入研究,对留存细胞学标本进行p16/Ki-67双染检测,并与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p16/Ki-67在HPV16/18组和其他HR-HPV组的表达风险均高于HPV阴性组,OR值分别为10.64(95%CI为5.66~20.02)、5.40(95%CI为3.62~8.04)。p16/Ki-67阳性率随着TCT和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而升高,且在CIN2组、CIN3组中均高于正常组(P〈0.05)。p16/Ki-67双染诊断CIN2+和CIN3+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9.3%和94.1%,特异度分别为69.3%和66.8%。TCT诊断CIN2+和CIN3+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60.7%和64.7%,特异度分别为49.3%和49.1%。结论与TCT比较,p16/Ki-67双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识别宫颈高度病变和指导CIN的分级。p16/Ki-67联合HPV检测可作为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王海瑞 廖光东 陈汶 乔友林 江宇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筛查 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头颈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22年 头颈癌(HNC)的病因主要是烟草和酒精的暴露,在戒烟行动的号召下,吸烟相关的HNC发病率下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HNC的病例逐渐增多,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中在美国HPV相关HNC超过宫颈癌成为HPV相关的第一大肿瘤。此外,随HPV疫苗的陆续上市,宫颈癌的研究逐渐进入后疫苗时代,HPV其他相关肿瘤,尤其是HNC成为下一研究的热点。 贾鑫华 苏征 李煜霏 吴婷 乔友林关键词:头颈癌 口咽癌 口腔癌 流行病学 西南低卫生资源地区女性自然人群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分析——基于四川省盐亭县的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四川省盐亭县分析西南低卫生资源地区自然人群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情况与型别分布。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招募当地21~64岁的女性参与子宫颈癌筛查项目。知情同意后,采集女性的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标本用以进行hrHPV核酸检测和细胞学诊断。细胞学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ASC-US)或HPV16/18型阳性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病理活检作最终诊断。单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hrHPV型别致病风险评估。χ^(2)检验比较细胞学和病理学结果下的HPV分布差异。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评估hrHPV感染率与细胞学或病理学结果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175名女性,中位年龄为48岁,1063例为hrHPV阳性,hrHPV感染率为17.2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worse,CIN2+)和CIN 3级及以上(CIN grade 3 or worse,CIN3+)的患病率分别为1.12%和0.55%。HPV16和HPV18单一感染率高于混合其他hrHPV感染率。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和61~64岁组间HPV16感染率(χ^(2)=14.15,P=0.007)和其他hrHPV感染率(χ^(2)=40.62,P<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大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χ^(2)=5.60,P=0.006;χ^(2)=33.39,P<0.01)。不同细胞学结果中,HPV16(χ^(2)=233.21,P<0.01)、HPV18(χ^(2)=33.48,P<0.01)和其他hrHPV(χ^(2)=291.01,P<0.01)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感染率随细胞学异常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均P<0.05)。在组织学诊断中,CIN2+和CIN3+中HPV16感染率较高,HPV16(χ^(2)=43.22,P<0.01)、其他hrHPV(χ^(2)=43.20,P<0.01)和任一hrHPV(χ^(2)=99.97,P<0.01)在不同组织学诊断结果中的感染率不同,且HPV16和任一hrHPV的感染率随诊断结果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均P<0.01)。结论该低卫生资源地区� 常怡宁 戴钰 李婷媛 吴定坤 贾世军 姚宇琪 杨英 陈汶 廖琼 赵宇倩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自然人群 感染率 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腺癌病因关系研究 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 HPV)阳性的子宫颈腺癌组织经显微切割后HPV型别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7个不同地区9所三级甲等医院诊断为宫颈腺癌的病理组织,进行三明治切片,对全蜡卷和显微切割后的病灶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HE 染色和免疫组化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HPV阳性的宫颈腺癌标本169例,其中颈管型腺癌94例,腺鳞癌9例,微小偏离型腺癌19例,透明细胞腺癌14例,宫内膜样型腺癌8例,浆液性腺癌9例,未分型腺癌16例。全蜡卷共检测了14种高危型HPV型别,感染率最高为HPV16,其次为HPV18和HPV52。与全蜡卷比较,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有不同程度降低,不同病理类型宫颈腺癌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分别为50.8%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不同病理类型宫颈腺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微切割后HPV阳性和阴性患者的p16阳性率分别为73.9%和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显微切割技术能够更精确地了解和评价宫颈腺癌中的HPV感染及分布状况,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感染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 刘彬 吴泽妮 刘潇阳 孙海魁 李青 林春青 曾亮 崔剑峰 于晓红 张询 李凌 陈汶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免疫组织化学 2016—2020年鄂尔多斯市35~64岁适龄女性乳腺癌筛查现状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2016—2020年鄂尔多斯市适龄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实施现状及乳腺病变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2016—2020年开展的乳腺癌筛查项目,纳入35~64周岁具有本地区农村户籍且自愿接受筛查的女性为筛查对象。分析适龄女性的乳腺癌筛查阳性率、检出率和依从率,比较筛查人群中遵循不同筛查策略的检出效果,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77107名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其中173808名接受超声检查的女性纳入分析。超声检查阳性率为1.18%(2044/173808),超声阳性且接受X线检查者的阳性率为23.74%(151/636),超声与X线的一致率为35.39%(367/1037),乳腺癌检出率为56.38/10万(98/173808)。基于各环节实际筛查数据比较遵循不同筛查策略的筛查效果,与现有策略相比,并联策略的相对灵敏度为1.54(95%CI:1.45~1.62),相对特异度为0.40(95%CI:0.30~0.5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未绝经、既往接受过乳腺癌筛查者的筛查阳性率较低(均P<0.05)。结论鄂尔多斯乳腺癌超声初筛阳性率较高,但乳腺癌检出效果偏低,提示鄂尔多斯乳腺癌筛查服务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未来应注重加强对筛查各环节随访和管理质量,以帮助提高整体筛查效率,同时未来应关注对绝经和既往未筛查妇女等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以提高筛查覆盖。 任文辉 闫慧姣 党乐 杨慧 越阳 张永东 巴拉 陈艳霞 乔友林 赵方辉关键词:乳腺癌 检出率 影响因素 恒温扩增HPV检测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评价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恒温DNA扩增检测技术用于高危型HPV检测和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于2016年6月至8月,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招募2 774例30-64岁有性生活史的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完成细胞学诊断。采用恒温DNA扩增HPV检测技术(Isomega)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 Capture 2,HC2)平行检测宫颈标本;对于Isomega检测为HPV16/HPV18阳性的标本和两种方法检测不一致的标本,使用线性探针法(INNO-LiPA)进行分型验证。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Isomega用于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级及以上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表明,Isomega与HC2检测高危型HPV的总一致率为92.72%(Kappa=0.74),阳性一致率为86.78%,阴性一致率为93.77%;以INNO-LiPA分型结果为标准,Isomega检出HPV16和HPV18的准确率分别为96.97%和86.11%。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Isomega筛查CIN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6%和82.94%。Isomega能准确检测HPV16、HPV18和其他高危型别HPV,有较高的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 王林 姜明月 曹雪芳 李莉 秦宇 吴泽妮 李婷媛 吴婷 陈汶关键词:宫颈癌 热凝治疗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热凝治疗对我国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县、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建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0~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HPV阳性且接受热凝治疗(166例)或未接受任何治疗(2716例)对象进行随访评估。针对热凝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其治疗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随访;针对未接受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进行每年随访,对所有随访过程中HPV和(或)细胞学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或)活检。比较评估接受热凝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象随访过程中的HPV清除率及热凝治疗对CIN病变的治愈率。结果分别有152例接受热凝治疗对象和2539例未接受治疗对象接受了随访评估,年龄M(Q_(1),Q_(3))分别为42(36,48)和47(41,54)岁,中位随访时间M(Q_(1),Q_(3))分别为23.4(12.4,24.5)和23.5(12.4,24.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热凝治疗组的HPV清除率(73.0%,111例)高于未治疗组(46.1%,1171例)(P<0.001)。与未治疗组相比,热凝治疗清除HPV16的OR(95%CI)值为2.8(1.3~6.1),HPV52为3.2(1.3~7.9),HPV58为5.8(2.1~15.6)。接受热凝治疗组中基线病理诊断为CIN者的治愈率为77.4%(72例),其中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和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患者其治愈率分别为81.0%(47例)和71.4%(25例)。结论热凝治疗是清除HPV感染和治疗CIN病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较高的HPV型别,清除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赵雪莲 赵爽 胡尚英 段如菲 刘植华 段仙芝 张询 乔友林 赵方辉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热凝 随访 PSA和f/t PSA比值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筛查中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 PSA)比值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的关于PSA和f/t PSA比值在前列腺癌检测中诊断价值的原始研究文献。利用诊断准确性研究的偏倚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Stata 15.1软件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了26篇文献,研究总共涵盖了18407人,其中4095人依据穿刺活检和术后病理检查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其余为前列腺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人群。以PSA>4.0 ng/ml范围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临界值的文章24篇,合并灵敏度0.88(95%CI:0.84~0.91),特异度0.42(95%CI:0.34~0.5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5%CI:0.73~0.81)。以PSA>10.0 ng/ml作为前列腺癌筛查临界值的文章4篇(其中3篇文章采用了两种临界值分别计算),合并灵敏度0.83(95%CI:0.74~0.89),特异度0.67(95%CI:0.45~0.84),SROC曲线AUC为0.79(95%CI:0.75~0.83)。以f/t PSA比值作为筛查前列腺癌的有11篇文章。当f/t PSA比值<0.16时,合并灵敏度0.82(95%CI:0.76~0.87),特异度0.76(95%CI:0.67~0.83),SROC曲线AUC为0.86(95%CI:0.83~0.89)。结论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筛查中PSA具有较高灵敏度,f/t PSA比值具有较高特异性,建议联合应用。 赵静 慈晓伟 阴建 董建 张凯 褚熙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抗原 全球宫颈癌筛查指南制定现状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50 2021年 目的系统总结和评价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筛查指南的制定现状。方法以“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指南/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以及“cervical cancer/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reening”“guidelines/recommendation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宫颈癌筛查指南,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截至2020年9月1日前,共纳入29篇有效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推荐意见等进行汇总描述和总结。结果29篇文献中,大多数指南针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一般发病风险的人群,目标人群集中在25~65岁;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是常用的两种筛查方法,且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推荐使用HPV检测作为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大多数指南推荐筛查间隔为5年(HPV检测或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策略)或3年(细胞学筛查策略);针对筛查异常人群,大多数指南推荐分流或重复检测来进一步识别高风险人群,针对宫颈病变发病风险较高人群,则推荐进行阴道镜转诊或即时治疗。仅有部分指南涉及疫苗接种人群,并推荐采用与未接种疫苗、具有一般风险人群相同的筛查策略。结论目前大部分宫颈癌筛查指南仅涉及一般风险人群且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筛查措施逐渐由传统的细胞学检查向以HPV检测为主的筛查方案转变。各国或地区指南尚缺少针对特殊人群如何进行宫颈癌筛查的相关推荐。 任文辉 赵雪莲 赵方辉关键词:宫颈肿瘤 2013—2022年北京市单中心宫颈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因素及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分期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鳞癌(SCC)和宫颈腺癌(ADC)诊断中的临床效能,以期为宫颈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共纳入2013—202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912例宫颈癌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病理类型、分期信息及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结果。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宫颈癌分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在SCC和ADC诊断中的一致性和临床效能。结果调查显示,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4±10.67)岁,主要病理类型为SCC[759例(82.89%)],其次为ADC[110例(12.06%)],病理分期Ⅰ期患者为481例(52.74%),Ⅱ~Ⅳ期患者为431例(47.26%)。多因素分析显示,首诊年龄、绝经状态、职业类型、发现途径是影响宫颈癌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23~35岁组相比,46~55岁(OR=5.660,P<0.001)、56~65岁(OR=4.485,P=0.006)和≥66岁(OR=4.210,P=0.023)的患者宫颈癌分期风险显著增加;绝经患者的宫颈癌分期风险较高(OR=1.910,P=0.033);与无业患者相比,职业为其他类别的患者宫颈癌分期风险降低(OR=0.358,P=0.017);与自身症状相比,发现途径为筛查的患者宫颈癌分期风险显著降低(OR=0.485,P=0.024)。细胞学检查对SCC的诊断一致性较高(79.46%异常病变),但对ADC的诊断可能存在较高的漏诊或误诊风险(34.88%阴性结果)。阴道镜检查在SCC和ADC的癌变检出率相近(分别为64.12%和56.67%),但对ADC的可疑癌变识别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20.00%和9.41%)。结论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SCC是主要病理类型,中晚期患者比例仍较高。首诊年龄、职业类型、绝经状态和发现途径是影响宫颈癌分期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学检查对SCC的诊断效能较高,但对ADC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阴道镜检查在识别癌� 张洋 阴建 李煜霏 王梦婷 闫慧姣 张昱乾 杨雯 乔友林 游嘉关键词:宫颈癌 病理分期 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