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591 被引量:1,670H指数:19
相关作者:严向远肖旸黄河侯雪梅张佳颖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3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4篇政治法律
  • 156篇文化科学
  • 85篇经济管理
  • 78篇哲学宗教
  • 22篇社会学
  • 11篇历史地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医药卫生
  • 4篇艺术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103篇主义
  • 79篇教育
  • 65篇政治
  • 52篇文化
  • 44篇高校
  • 43篇乡村
  • 43篇共产党
  • 41篇社会主义
  • 41篇马克思主义
  • 40篇大学生
  • 38篇思想政治
  • 35篇中国共产党
  • 35篇国共
  • 31篇治教
  • 30篇政治教育
  • 30篇思想政治教育
  • 26篇逻辑
  • 25篇社会
  • 22篇思政
  • 18篇人民

机构

  • 545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湖南大学
  • 4篇教育部
  • 3篇广西大学
  • 3篇湖南省社会科...
  • 3篇吉首大学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泉州师范学院
  • 2篇延安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2篇衡阳师范学院
  • 2篇南昌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作者

  • 23篇李风华
  • 7篇吴家庆
  • 7篇周仲秋
  • 5篇方小年
  • 5篇陈云凡
  • 4篇刘建荣
  • 3篇朱海龙
  • 3篇黄丽喜
  • 3篇周德祥
  • 2篇廖金香
  • 2篇卢爱国
  • 2篇曹根记
  • 2篇李桂梅
  • 2篇魏庆东
  • 2篇李超民
  • 2篇杜一鸣
  • 2篇彭正德
  • 2篇陈德祥
  • 2篇谢榭
  • 1篇乔新生

传媒

  • 19篇湖南师范大学...
  • 12篇品位·经典
  • 10篇中国军转民
  • 9篇当代世界与社...
  • 9篇伦理学研究
  • 8篇中国国情国力
  • 7篇边疆经济与文...
  • 7篇新湘评论
  • 7篇产业与科技论...
  • 7篇智慧农业导刊
  • 6篇理论观察
  • 6篇理论导刊
  • 6篇大陆桥视野
  • 6篇西部学刊
  • 6篇十几岁
  • 5篇思想理论教育...
  • 5篇改革与开放
  • 5篇学理论
  • 5篇求索
  • 5篇探索与争鸣

年份

  • 47篇2025
  • 70篇2024
  • 64篇2023
  • 47篇2022
  • 45篇2021
  • 47篇2020
  • 97篇2019
  • 55篇2018
  • 38篇2017
  • 20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5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的“中国观”及当代启示
2019年
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中国革命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中国观”。马克思中国观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亚当·斯密、赫尔德与黑格尔等提出的“中华文明停滞论”则是其中国观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对中国的研究表明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架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看法。马克思的这些深刻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指导当下进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李旭
关键词:中国观
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022年
中国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党际协商民主和党群协商民主的完整表达。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构成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肖光荣罗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被引量:6
2023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独特作用,肩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乡风文明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使命。该文旨在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价值关联的基础上,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从功能定位、供给质量、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提出创新路径,以期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顺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为推动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文艺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被引量:10
2018年
移动互联网与自媒体爆炸式发展,让"网红"成为互联网空间高活跃度、高关注度的群体,其思想行为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总结、吸收"网红"思维特征和传播经验,因势而新,因势利导,培育一批校园正能量"网红"队伍,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打造"网红"传播阵地,熔铸"网红"文化,注重"网红"舆论引导等,探索新途径,促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陈丽荣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育新时代青年历史主动精神的境遇与实践路径
2024年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历史主动精神是引领青年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赋能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动力,更是为党培养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排头兵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面对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培育青年历史主动精神可从个体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守正与创新、中国共产党理论引领与实践锻造切入,构建“多元协调”的育人格局。
邢玲君
关键词:历史机遇
问题导向: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原则的三重维度
2025年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全军党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原则,其提出是以解决党内教条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重军事、轻思想”的三重维度而生成。以解决党内教条主义问题为导向,是要解决党内把俄国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而导致指挥屡次失误的问题;以解决非无产阶级思想问题为导向,指的是要解决红四军内部组织成分以农民、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层”为主,而导致的军心涣散、流寇主义等思想盛行的问题;以解决“重军事、轻政治”问题为导向,指的是要解决党内单纯的军事主义观点,而导致轻视党内的思想作风建设、脱离群众的问题。
李响张昊
关键词:古田会议思想建党
后发型现代化视域下的“有为政府”:意义、内涵与路径
2024年
如何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后发型国家迈入现代化是一个重大课题。过去正确利用政府作用,形成后发优势是后发型国家的宝贵经验,未来构建一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纠正市场失灵、厘清自身与市场边界的“有为政府”,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兼顾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的必由之路。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止重大金融风险。
刘先江彭淇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有为政府
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关系的东中西差异被引量:9
2020年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同质性较强群体分化成异质性较大群体,不同地区农民分化程度不同,农村阶层关系及其性质也有差异。其中,东部农村的经济社会呈中高度分化状态,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的差距拉大,村庄经济、政治、社会等资源主要被上层农民垄断,下层农民向上流动的空间日趋缩小,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出现固化迹象,下层农民对上层农民流露出不满和怨恨情绪。在中西部农村,由于上层农民走出村庄,中等收入群体又十分庞大,村庄存在去阶层分化机制,农村经济社会呈中低度分化,农民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畅通没有隔阂,农民还有向上流动的空间和希望,村庄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没有完全定型。因此,防范农村阶层固化风险、整合乡村社会,要有地域差异视野,在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分别置入不同的制度,实施不同的政策重点。
张燮
关键词:农民分化阶层关系
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被引量:1
2025年
步入智媒体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发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在数智融合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智能性、体验感和科学性不断增强。但数智赋权赋能也面临着技术发展、数据安全、师生关系分化和教师素养参差不齐等困境。为此,需要在持续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明晰数据使用边界,促进数据运用规范化。同时,加大教师素养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善用数智技术且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教师,以有温度的教学开创数智思政新局面。
王玄赵子林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供给侧改革下政府依法行政的动力转换被引量:1
2016年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中央政府全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促使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内部动力由普适性向个性化发展,进行"政府的自我适应";人大、司法对政府的督查力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向,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社会舆情对政府的压力由一级向二级跃升,成为政府在依法行政中无法忽视的强动力因素,做到"顺应舆情促改革"。动力转换为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依法行政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郑楠周仲秋
关键词:依法行政
共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