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作品数:1,102 被引量:2,832H指数:19
相关作者:陈汉彬王菲孟立科张姝彭传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5篇期刊文章
  • 7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2篇医药卫生
  • 99篇生物学
  • 56篇文化科学
  • 47篇农业科学
  • 23篇理学
  • 21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41篇细胞
  • 165篇蛋白
  • 115篇基因
  • 82篇小鼠
  • 65篇通路
  • 61篇教学
  • 60篇活性
  • 54篇免疫
  • 53篇信号
  • 52篇增殖
  • 50篇凋亡
  • 49篇家蝇
  • 47篇信号通路
  • 47篇癌细胞
  • 46篇肿瘤
  • 46篇病毒
  • 41篇腺癌
  • 32篇缺血
  • 32篇抗菌肽
  • 29篇迁移

机构

  • 1,075篇贵州医科大学
  • 27篇贵州省人民医...
  • 21篇遵义医药高等...
  • 18篇贵阳市妇幼保...
  • 16篇教育部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黔南民族医学...
  • 14篇贵州省疾病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遵义医科大学
  • 11篇贵州中医药大...
  • 10篇军事科学院
  • 8篇贵阳市第一人...
  • 8篇贵州省烟草科...
  • 7篇贵阳市公共卫...
  • 6篇贵州中医药大...
  • 5篇贵州大学
  • 5篇广州中医药大...
  • 5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19篇吴昌学
  • 18篇胡祖权
  • 17篇曾柱
  • 16篇高晓勤
  • 16篇国果
  • 16篇许键炜
  • 15篇康颖倩
  • 14篇齐晓岚
  • 13篇吴家红
  • 12篇胡蓉
  • 12篇王赟
  • 11篇陈腾祥
  • 11篇何志旭
  • 11篇尚小丽
  • 11篇苏敏
  • 10篇沈祥春
  • 10篇官志忠
  • 9篇牟荣
  • 9篇禹文峰
  • 9篇程金芝

传媒

  • 221篇贵州医科大学...
  • 38篇基因组学与应...
  • 30篇中国病原生物...
  • 28篇中国药理学通...
  • 27篇医用生物力学
  • 18篇癫痫与神经电...
  • 1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6篇中国药房
  • 15篇中国人兽共患...
  • 1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1篇解剖学报
  • 11篇解剖学杂志
  • 1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0篇中国免疫学杂...
  • 10篇生物技术通报
  • 10篇细胞与分子免...
  • 9篇环境与健康杂...
  • 9篇贵州农业科学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82篇2025
  • 130篇2024
  • 119篇2023
  • 109篇2022
  • 135篇2021
  • 122篇2020
  • 126篇2019
  • 96篇2018
  • 61篇2017
  • 74篇2016
  • 21篇2015
1,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Met/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五味子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HONE-1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五味子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HONE-1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HONE-1细胞为研究模型,使用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0、20、40μmol/L]的五味子甲素处理后,分别采用CCK-8试验、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通过计算机分子对接分析五味子甲素与酪氨酸蛋白激酶(Met)蛋白的结合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p-Me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B淋巴细胞瘤2(Bcl-2)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10、20、40μmol/L五味子甲素处理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味子甲素能与Met蛋白的活性口袋稳定结合;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10、20、40μmol/L五味子甲素处理后细胞中p-Met、p-PI3K、p-Akt、Bcl-2和N-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可通过抑制Met/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HONE-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陈腾祥梁黎曾智锐雷珊王婧雅孙远梅兰金芝薛燕
关键词:五味子甲素增殖酪氨酸蛋白激酶
住院脑梗死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构建脑梗死后抑郁风险预警模型,为医护人员早期、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住院脑梗死患者142例,单因素分析相关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梗死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判断各独立指标与风险预警模型诊断的准确性;交叉验证法检验风险预警模型效能。结果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3.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后抑郁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FSS、对支持的利用度、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手术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有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是脑梗死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及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599/72.9%/46.80%、0.744/64.6%/77.70%、0.829/68.8%/85.10%、0.928/72.90%/97.87%,交叉检验风险预警模型准确率为85.92%。结论手术史、Barthel指数、FSS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对脑梗死后抑郁预警效果良好。
张丽娟许键炜许键炜李委周谊霞彭爽罗娟张亦慷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BARTHEL指数风险预警模型
中脑腹侧被盖区SIRT1过表达对海洛因依赖小鼠学习记忆和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过表达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海洛因依赖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方法42只C57BL/6J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G组,n=14)、海洛因依赖组(HDG组,n=14)以及SIRT1过表达海洛因依赖组(SIRT1-OE+H组,n=14),后两组采用逐日递增注射海洛因液体建立海洛因依赖小鼠模型,SIRT1-OE+H组需先VTA注射rAAV9-rSIRT1腺相关病毒;观察小鼠条件位置偏爱(CPP)及Morris水迷宫(MWM)学习记忆行为;转染rAAV9-rSIRT121 d时,透射电镜观察VTA脑区突触超微结构,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小鼠VTA脑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CPP试验中,与SCG相比较,HDG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延长、CPP评分增高,SIRT1-OE+H组改变更加显著(P<0.05);MWM的定位航行试验结果显示,第4天和第5天,SIRT1-OE+H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空间探索试验结果显示,HDG与SIRT1-OE+H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但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比率、目标象限路程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DG和SIRT1-OE+H组突触后膜致密物增厚,突触界面曲率增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T1-OE+H组中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较SCG明显增多(P<0.05)。结论SIRT1参与了海洛因依赖过程,其机制可能是SIRT1过表达增强了突触可塑性,促进了海洛因引起的奖赏效应,但SIRT1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马旋谭雨维刘美君郑欣雅赵传睿尹丹王茜李豪夏白娟
关键词:中脑腹侧被盖区突触可塑性海洛因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分析磷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的毒性效应
2024年
目的探讨以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分析磷(P)化工区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的毒性作用。方法60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对照(充分曝气的自来水)组和不同浓度(0.052%、0.104%及0.208%)P石膏渗滤液(采自某磷化工区P石膏渗滤池)组,暴露28 d,分别于第7、14、21及28天分批麻醉处死,取鳃和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液,检测各组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计算IBR指数综合评价不同浓度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暴露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SOD和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GPx活性下降(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SOD和GPx活性及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SOD和GPx活性下降(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SOD和POD活性下降、CAT活性和MDA含量增加(P<0.05);暴露第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GPx活性增加(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CAT、POD、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SOD、CAT、POD、GPx活性及MDA含量增加(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下降和GPx活性、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CAT活性增加(P<0.05);暴露第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POD活性下降且肠道SOD、CAT活性下降(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CAT活性下降(P<0.05),0.208%组斑马鱼肠道组织CAT、POD活性下降(P<0.05);暴露第28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CAT活性增加且肠道SOD、POD及GPx活性增加(P<0.05),0.104%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SOD、CAT活性增加(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CAT、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CAT、GPx活性增加(P<0.05);0.052%、0.104%及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IBR指数均于暴露第14天达到最低,0.052%�
刘龙郭子毓王敏潘莎王涛
关键词:磷石膏肠道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防风调控铁死亡干预砷暴露所致小鼠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2025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防风在砷暴露引起的小鼠肝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对铁死亡的调控效应。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数据库收集防风中18味中药有效成分及预测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肝损伤、肾损伤及砷中毒靶点,并在铁死亡数据库(ferroptosis database,FerrDb)中获取铁死亡靶点;确定交集靶点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为验证上述预测,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亚砷酸钠(Sodium arsenite,NaAsO_(2))模型组、防风低剂量(NaAsO^(2+)L)组、防风中剂量(NaAsO^(2+)M)组、防风高剂量(NaAsO^(2+)H)组以及二巯基丙磺酸钠(sodium dimercaptopropanesulfonate,DMPS)阳性药(NaAsO^(2+)D)组,共6组;通过对应药物灌胃30 d后,HE染色观察小鼠肝、肾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肝、肾组织中炎症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anti-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antibody,Nrf2)、白细胞介素-1β(anti-interleukin-1 beta antibody,IL-1β)、IL-18]、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anti-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antibody,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anti-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 antibody,SLC7A11)、环氧合酶2(anti-cyclooxygenase-2 antibody,COX2)]以及PI3K/AKT通路蛋白[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anti-phosphorylated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antibody,p-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nti-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antibody,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anti-phospho-AKT antibody,p-AKT)、蛋白激酶B(anti-AKT antibody,AKT)]�
顾丹何恒琳夏梅黄瑾莹何光辉王新宇陈彦余陈洪焦点刘晓红潘际刚
关键词:防风PI3K/AKT
幽门螺杆菌临床标本的最佳运送条件及最适培养基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临床标本的最佳运送条件和最适培养基.方法:将实验菌株加入小牛血清、牛奶运送液,分别置不同温度及气体环境6h后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微需氧培养;将20例临床标本分别接种于MH和哥伦比亚血琼脂微需氧培养5天...
王琼杨杰潘科黄亚琴陈峥宏王菲綦廷娜
白纹伊蚊雌蚊唾液腺匀浆血小板聚集抑制与抗凝血活性的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旨在探讨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唾液腺匀浆粗蛋白(salivary gland extract,SGE)血小板聚集抑制和抗凝血活性,为后续单个唾液蛋白在蚊虫吸血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比浊法检测低、中、高浓度SGE在不同血小板聚集激活剂作用下对人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手工法检测不同浓度SGE对人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SGE对Ⅰ型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最高抑制率可达90. 36%;高浓度SGE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SGE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SGE对人血浆APTT、PT、TT均有延迟效应,1. 25 ng/m L SGE即对TT有显著延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白纹伊蚊SGE不仅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可作用于血液级联凝集全过程。
李世琪闫妍翟慧王政艳程金芝吴家红
关键词:白纹伊蚊血小板聚集抗凝血
斑马鱼结核性脑膜炎模型的制备及其用于抗结核性脑膜炎药物评价的研究
2025年
目的制备两种不同的斑马鱼-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M.m)结核性脑膜炎模型,评价抗结核药物穿过血脑屏障清除斑马鱼脑部细菌的能力,评估模型应用于抗结脑药物评价的可行性。方法以斑马鱼幼鱼为观察对象,显微注射M.m至斑马鱼幼鱼总主静脉与后脑,制备全身性与局限性感染的结核性脑膜炎模型;通过高内涵显微镜拍摄斑马鱼体内M.m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抗酸染色、HE染色评估两种模型的制备效果;体外测试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IF)对M.m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不同剂量的INH、RIF以总主静脉注射或浸泡给药的方式处理脑部局部感染的斑马鱼幼鱼,通过检测药物作用后斑马鱼脑部菌载量,评价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对脑部M.m生长的作用。结果经总主静脉注射,M.m可随血液循环生长扩散至斑马鱼幼鱼脑部,可模拟肺外(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随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脑部的感染过程;后脑注射M.m可在斑马鱼脑部引发类上皮细胞增生、炎症细胞聚集等免疫反应,并且在感染后4 d,M.m仍局限在斑马鱼脑部,此种感染方式适用于研究药物入脑的效果;INH对抑制脑部M.m生长的效果优于RIF(P<0.05),提示INH能更好的穿透血脑屏障发挥功效。结论通过总主静脉、后脑注射M.m至斑马鱼幼鱼可成功制备斑马鱼结核性脑膜炎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评估抗结核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刘茂颖牛良飞郭文娟郭晓奎宋曙晏博陈峥宏
关键词:斑马鱼异烟肼
贵州2起麻疹暴发疫情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2014年11月—2015年3月贵州发生的2起麻疹暴发疫情病毒分离株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暴发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经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从阳性培养物中提取病毒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2起麻疹暴发共分离到11株麻疹病毒野毒株,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进化树分析有2个明显的分支。11株暴发麻疹病毒与H1a基因亚型参考株Chin932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差异分别为1.1%~1.6%和0.7%~3.4%。推导出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Chin9322及近年来贵州流行株比较,结果显示有6株在主要位点[47(G-S)、82(S-G)、122(R-K)]发生变异;2株在位点98(P-L)发生变异。结论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是引起2014—2015年贵州省2起麻疹疫情的主要病原,也是贵州省以及全国本土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且多个不同的H1a基因亚型病毒传播链在贵州省持续流行。本研究为贵州省麻疹的控制和消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唐小敏张丽叶绪芳任刚左丽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
埃及伊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23的基因克隆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
2017年
埃及伊蚊serpin23(丝氨酸蛋白抑制剂23)在雌蚊唾液腺特异高表达,是蚊虫唾液组分的主要蛋白之一。本文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采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埃及伊蚊广东电白株serpin23成熟肽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erpin23并测序验证。经IPTG诱导表达、KCl染色、切胶纯化获取了目的蛋白;制备了小鼠特异性抗serpin23蛋白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获得serpin23成熟肽序列,全长1 197bp,编码399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6.13,具有serpin结构域和一个功能未知的FAINT结构域。pET-28a(+)-serpin23重组质粒可表达了大小约为47 kDa、以包涵体表达为主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结果证明serpin23重组蛋白可以与抗-His标签和抗-serpin23抗体发生免疫反应,约47 kDa处产生特异性条带。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埃及伊蚊广东电白株serpin23重组表达蛋白和抗serpin23多克隆抗体,为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翟慧王政艳吕清巧程金芝李世琪杨茜商正玲吴家红
关键词:埃及伊蚊克隆表达WESTERNBLOT
共10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