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作品数:252 被引量:313H指数:8
相关作者:陈建洪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1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0篇哲学宗教
  • 19篇政治法律
  • 13篇历史地理
  • 11篇文化科学
  • 11篇文学
  • 7篇艺术
  • 4篇社会学
  • 4篇语言文字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8篇哲学
  • 22篇伦理
  • 17篇主义
  • 15篇儒家
  • 15篇现象学
  • 10篇政治
  • 9篇庄子
  • 8篇清华简
  • 8篇本体论
  • 7篇中国哲学
  • 7篇身体
  • 7篇视域
  • 7篇经学
  • 7篇老子
  • 6篇道德
  • 6篇笛卡尔
  • 6篇政治哲学
  • 6篇文学
  • 6篇胡塞尔
  • 6篇霍布斯

机构

  • 227篇中山大学
  • 6篇北京大学
  • 6篇山东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长治学院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陈建洪
  • 2篇陈建洪
  • 2篇赵柯
  • 1篇杨光
  • 1篇高强
  • 1篇曹钦
  • 1篇卢文超
  • 1篇李修建
  • 1篇任博克
  • 1篇吕凌峰
  • 1篇孙向晨
  • 1篇陈昊
  • 1篇卢春红
  • 1篇廖备水
  • 1篇常培杰
  • 1篇刘春阳
  • 1篇袁青
  • 1篇李科林
  • 1篇王嘉军
  • 1篇罗志达

传媒

  • 12篇现代哲学
  • 11篇哲学研究
  • 8篇中山大学学报...
  • 8篇中国现象学与...
  • 6篇哲学动态
  • 6篇孔子研究
  • 6篇社会科学
  • 6篇中国哲学史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6篇世界哲学
  • 5篇逻辑学研究
  • 5篇哲学分析
  • 5篇政治思想史
  • 4篇学术研究
  • 4篇原道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学术月刊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道德与文明

年份

  • 18篇2025
  • 42篇2024
  • 34篇2023
  • 35篇2022
  • 26篇2021
  • 22篇2020
  • 30篇2019
  • 14篇2018
  • 6篇2017
2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安大简《仲尼曰》的思想主旨及其“慎独”思想被引量:2
2024年
安大简《仲尼曰》为孔子正语,文末标明“孔子之正语也”是为了与假托孔子的言论相区别,《仲尼曰》是《论语》结集前的孔子语录,可能是《论语》的来源材料之一。《仲尼曰》认为统治者也必须修身而成为君子,故其主旨是如何成为君子,偏重的是修身,主要涉及慎言慎行等一系列成为君子的工夫。《仲尼曰》和《中庸》中的“慎独”当释为独处时要慎言慎行,与《大学》中释为“诚其意”的“慎独”含义不同。
袁青
关键词:慎独
现象学与跨文化研究——德莫特·莫兰教授访谈被引量:1
2022年
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现象学家、2018年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委员会主席,现任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哲学系主任。2019年6—7月,莫兰教授受邀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开展“中大禾田哲学讲座”,期间访者与莫兰教授就现象学研究的现状、现象学与跨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持续且深入的交流。
罗志达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
人性论与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牟宗三哲学为例
2024年
牟宗三将历史视作“理”在人之行事中的展开过程,因而人性论是历史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论中介。“理”分为“实现之理”和“形构之理”,表现在人性结构中就是“综合的尽理精神”和“分析的尽理精神”,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就是这两种理性的实现过程。经由“综合的尽理精神”,作为客观实践的中国历史表现为在“理性的超越运用”之下的德性政治,但缺乏“分析的尽理精神”所塑造的客观化政权和法律、科学。但是,在“实现之理”指引下的历史并不终结在西方,而是展现为无穷而新的行事过程。
段重阳
关键词:牟宗三历史哲学形而上学人性论
芬兰文《红楼梦》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红楼梦》芬兰文译本(Punaisen Huoneen Uni)的发现为当前海外红楼版本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对了解红学在北欧的译介和传播具有开拓性意义。虽然红楼译本迄今已有20多种语言和近百种版本,然而《红楼梦》在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情况却鲜有传述。不同于以往库恩德译本或相关印欧语系的转译本,芬兰译文(系"乌拉尔语系"或"芬兰-乌拉尔语系")用词在细节上更贴近中文表述。虽译自德国库恩本,但芬兰译者帕塔宁(Jorma Partanen)与导论作者聂米宁(Pertti Nieminen)力求用朴实凝练的语言传达《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其视角更加契合芬兰读者的心理和思维习惯。因此,"芬兰处境化"(Finnish contextualization)构成该译本的一个重要特色和翻译原则。本文旨于介绍《红楼梦》在芬兰的译介与传播概况,围绕芬兰译本的译者、导论作者、内在结构、语言特质及翻译原则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探讨芬兰译本的研究对当前"中国—北欧"红学研究互动的现实意义。
高源
具身性与交互主体性被引量:11
2017年
虽然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主体性意识,但他也不断强调身体或具身性在主体性构造中的不可或缺性,特别是身体在外感知行为中的共同构造功能。如果深入分析具身性与视域结构之间的本质性关联,那么可以揭示出具身性在进一步构造交互主体性中的奠基性作用。胡塞尔认为意识主体本质上也是具身主体,并且由于这一具身性特征,主体性在超越论层次上已然与他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由此与他者构成了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
罗志达
关键词:主体性交互主体性
论梅亚苏的数字人文学贡献
2021年
自然科学家普遍热衷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科技。然而,海德格尔却将人文与科技截然二分,并质疑科技的支配地位。人文科学对自然的关怀和科学科技对自然的计算似乎水火不容。法国哲学家梅亚苏力排众议,不仅批判传统哲学否定关于祖始自然的陈述,无法解决祖始问题;而且试图借用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科技提出关于祖始自然的陈述,示范一种研究自然的数字人文学。他不但结合人文关怀与科技计算去研究自然,而且贡献了重要的方法指引:"事实性原则"。在此原则指引下,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及科技都只有偶然的必要性,两者可以互补不足,但不能互相取代。
邓文韬
解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利金的圣经灵性
2024年
古代的哲学不仅是一种理智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此相对,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利金将解经视为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如同评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一样,他将自己对圣经的评注和布道理解为一种精神修炼。因此,解经起到了教育灵魂的作用,它是“灵魂的指引”。在他的解经著作中,奥利金运用了亚历山大里亚语文学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来解释圣经文本,以此奠定基督教的文学和文化基础。对奥利金来说,成为一名解经者虽然是一项临时任务,但他也将解经理解为与上帝之道、基督的永恒相遇。他对圣经和古代哲学的开创性结合对基督教神学和灵性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冯子杰(译)
关键词:解经精神修炼基督教
人物形象的交错与谱系化叙事重构——《庄子》“重言”释义
2025年
《庄子》的写作技艺不只“谋篇”,更在“谋体”,其思想及载体契合无隙。“三言”中的“重言”看似引重以言真,实则不是简单地引用权威之言或重复言之,而是引重与“寓言”“卮言”交织。三者一并成为思想的特殊语言装置,颠覆了圣人、帝王等人物形象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并对历史和秩序进行重构。《庄子》内篇所引具名的“圣人”皆兼具正反的多重面相,透显庄学不尊立特定权威的根本立场;内篇与外杂篇构建的共时性或历时性“古帝”系,则解构儒家的圣王述事传统,提出了超出人文的万物理想秩序和文明形态;刻意重引的虚构乃至荒诞的人物传说,则涉及游戏性的政治思想对话或对历史人物的反鉴批判。
许家瑜
关键词:圣人谱系
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兼论中国现象学建构的可能性被引量:1
2022年
现象学由于其“朝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方法,能够更为柔和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哲理,并与之结缘而共生;其所朝向的“事情本身”具有原初给予性、居间构成性和直观明见性的基本特征,这也与中国哲学“体用不即不离”的哲理特征遥相呼应。借助现象学的思想方法及其洞见,可以更好地阐发出中国哲学的精义,与此同时,中国哲学特有的事质领域也将扩充现象学的思想领地,从而为一门有别于德法现象学的中国现象学的建构提供可能。
蔡祥元
关键词:工夫中国现象学
传统与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论奥克肖特“传统”概念的三重面向
2023年
奥克肖特的“传统”概念,首先代表其认识论相关的思维方式,并基于此展现出知识和实践的面向。认识源于经验自身,是不断获得更大融贯性经验整体的探索过程,没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然而,理性主义政治将确定的技术知识即政治意识形态视为政治活动的明确起点和最终目标,忽视包含偶然因素的传统知识和行为传统。实际上,“传统”反映了奥克肖特主张的融贯性和整体性思维方式,这也是他批判理性主义政治的深层原因。
耿玉娥
关键词:奥克肖特传统知识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