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盛泽医院
- 作品数:1,193 被引量:3,437H指数:24
- 相关作者:李萍英张肖陈海峰严佳斌沈建英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医疗废液处理设备
-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液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医疗废液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的上方开设有处理腔,所述处理腔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过滤网板,还包括收集腔,所述处理腔底端的中部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挡板。本实用...
- 郑玉平周逸琴
- 一种用于癫痫患者的防撞帽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癫痫患者的防撞帽,涉及到医疗设施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和缓冲结构,外壳内布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包括硬质层、缓冲垫、碟簧和保护层:外壳内布设有硬质层;硬质层与外壳之间留有间隙;硬质层表面布设...
- 杨俊周红戚志强董海蓉
- 文献传递
- 打结针及打结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打结针及打结方法,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所述打结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第一端为针尖,所述针体的第二端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供打结线穿过;该打结针在使用时,能够避免从穿出点再穿入,解决了目前打结方法操作难...
- 陈胜 王春明 严雪飞 毛渊青
- 文献传递
- 根因分析法在降低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对三级医院近三年不良事件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并建立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盛泽医院留置中高危导管患者的UEX发生率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2022年11月江苏盛泽医院留置中高危导管患者的UEX发生率设为实验组,以根因分析法查找发生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包括通过信息系统提醒功能来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意识评估及患者的镇静、镇痛管理;规范患者约束,弱化低危导管的UEX事件来降低患者约束率;通过工作坊培训方式来规范导管固定方式;小视频方式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宣教;设置床边提醒装置及中高危导管警示标志,最终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比两组患者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应用根因分析法,观察组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0.247%)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0.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建立和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在降低护理风险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周颖云张建凤张艺周琴沈燕周丽芳熊佳夏娟宋子洋仲芬芳
- 关键词:护理安全
- Hcy、Cys C、hs-CRP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江苏盛泽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2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cy、Cys C、hs-CRP水平及阳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cy、Cys C、hs-CRP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Hcy、Cys C、hs-CRP水平分别为(22.68±2.58)(2.39±0.49)(8.58±1.03),高于对照组的(12.54±1.74)(1.12±0.12)(2.9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cy、Cys C、hs-CRP检测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8.29%、67.07%、74.39%、96.34%,高于对照组的21.95%、9.76%、17.07%、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Hcy、Cys C、hs-CRP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3%、96.3%,ROC曲线下AUC为0.955,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结论:Hcy、Cys C、hs-CRP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与单独检测相比,联合检测方法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能更有效地帮助早期识别和干预糖尿病肾病患者。
- 赵云娟吴佳怡沈寒婵范菁
- 关键词:胱抑素C反应蛋白糖尿病肾病
- 运动点温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7
- 2018年
- 脑卒中后1周即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及运动控制低下。下肢痉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足下垂、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站立及转移。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此外,因痉挛而增加的护理负担、劳动力的丧失及非直接费用均高于无痉挛患者。既往研究提示穴位针刺和温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降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各异。
- 苏彩霞张文通沈旭施乃贤蒋宗庆周琴王红星
- 关键词:脑卒中后针灸治疗运动点肌张力增高步态
- SSP-PCR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HLA-B27的相关性比较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比较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法两种方法对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的检测结果,为实验室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将100份待测标本分别采用SSP-PCR法和FCM法检测HLA-B27,用χ2检测统计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有无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P-PCR法与FCM法均适用于实验室对HLA-B27的检测。
- 沈静张肖俞刚陈瑜严佳斌颜承靖
- 关键词:HLA抗原脊柱炎强直性聚合酶链反应
- 双足不同摆位对健康青年人多方向伸展极限的影响
- 2022年
- 探讨双足不同摆位下对健康青年人多方向伸展极限的影响,为平衡功能训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健康青年受试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采用改良式多方向伸展距离测试方法评估双足横向并排位及前后位时支撑面积变化对站立位八个方向(正前、右前、右侧、右后、正后、左后、左侧、左前)平衡极限的影响;双足并排位距离从0cm~100cm,每隔10cm评估八个方向静态平举和动态前伸距离,双足前后位距离从0cm~50cm,每隔5cm评估八个方向静态平举和动态前伸距离,自由站立是自由选择双足间距离站立,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人体动态稳定极限面积是八个方向动态前伸的稳定面积减去八个方向静态平举的稳定面积。结果 双足横向并排间距在40cm、50cm和60cm站立,所能达到的最大动态稳定面积同比双足横向并拢站立及双足横向分开其他距离站立显著差异(P<0.05)。双足横向并排间距在40cm、50cm和60cm站立,所能达到的最大动态稳定面积较双足前后位站立有显著差异(P<0.05)。自由位双侧足跟平均距离为(24.53±3.31),自由位时动态稳定面积与双足横向并排40-60cm站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足不同摆位与人体动态稳定极限具有相关性,随着支撑面积增大,动态稳定性提高,超过一定范围,支撑面积增大,人体动态稳定性反而降低。
- 苏盼盼
- 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进展被引量:4
- 2017年
-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0)结果显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三位的原因。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机体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由于其具有极高的患病率、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残废率,被人们称之为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的“四高”。
- 姜文娟李卫卫陆美艳谭静燕
- 关键词:脑卒中尿失禁护理
- 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被引量:4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 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 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 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 王璐程怡慧张秀刘琳琳陆晓
- 关键词:脑卒中肺功能膈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