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作品数:793 被引量:2,092H指数:19
相关作者:马汉云祁玉良沈光辉霍二伟郭桂英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9篇期刊文章
  • 132篇专利
  • 12篇科技成果
  • 11篇会议论文
  • 6篇标准

领域

  • 602篇农业科学
  • 41篇经济管理
  • 2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生物学
  • 7篇医药卫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7篇水稻
  • 94篇杂交
  • 89篇栽培
  • 80篇小麦
  • 75篇高产
  • 57篇紫云英
  • 52篇栽培技术
  • 50篇选育
  • 48篇油菜
  • 45篇性状
  • 44篇土壤
  • 43篇粳稻
  • 35篇种子
  • 33篇稻区
  • 32篇豫南稻区
  • 31篇杂交水稻
  • 31篇花生
  • 29篇再生稻
  • 28篇茶树
  • 27篇氮肥

机构

  • 790篇信阳市农业科...
  • 84篇河南省农业科...
  • 59篇信阳农林学院
  • 3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9篇河南农业大学
  • 29篇信阳师范学院
  • 9篇信阳学院
  • 8篇漯河市农业科...
  • 8篇驻马店市农业...
  • 8篇信阳市文新茶...
  • 6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河南省对外科...
  • 6篇信阳市农业局
  • 5篇黄淮学院
  • 5篇信阳市菌福康...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4篇刘春增
  • 32篇曹卫东
  • 29篇李本银
  • 23篇郑春风
  • 14篇刘秋员
  • 13篇彭波
  • 11篇庞瑞华
  • 11篇孙艳芳
  • 10篇张梦
  • 7篇吴仁海
  • 7篇彭波
  • 7篇徐洪乐
  • 7篇孔冬艳
  • 7篇李金涛
  • 6篇夏明聪
  • 6篇黄雅琴
  • 5篇张香凝
  • 5篇张玉亭
  • 5篇王守刚
  • 5篇苏旺苍

传媒

  • 41篇农业科技通讯
  • 38篇天津农业科学
  • 30篇杂交水稻
  • 28篇中国稻米
  • 23篇耕作与栽培
  • 20篇安徽农业科学
  • 20篇河南农业科学
  • 19篇江苏农业科学
  • 18篇湖北农业科学
  • 17篇中国农学通报
  • 16篇中国种业
  • 16篇现代农业科技
  • 13篇食用菌
  • 13篇中国土壤与肥...
  • 11篇河南农业
  • 11篇中国食用菌
  • 10篇农业科技管理
  • 10篇山东农业科学
  • 9篇西南农业学报
  • 9篇中国麻业科学

年份

  • 58篇2025
  • 61篇2024
  • 90篇2023
  • 70篇2022
  • 65篇2021
  • 72篇2020
  • 70篇2019
  • 51篇2018
  • 59篇2017
  • 65篇2016
  • 63篇2015
  • 31篇2014
  • 34篇2013
  • 1篇2012
7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播种期对豫南地区不同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以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稻米品质的角度,探讨了豫南地区粳稻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供试的5个品种糙米率、精米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大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粒长和...
刘秋员宋晓华段斌何世界李慧龙甄才红宋世枝
关键词:粳稻播种期稻米品质
文献传递
高产优质三系中籼杂交水稻Ⅱ优688及栽培技术要点被引量:3
2014年
河南省地处我国籼粳两大稻区的交织过渡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其中籼稻种植面积50.7万hm2左右。河南省籼稻种植区域集中,主要分布在豫南稻区,包括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市以及南阳、驻马店市的部分县(区),其中以信阳市面积最大,年种植面积已达46.7万hm2,素有“豫南老稻区”之称,是河南省水稻的主产区。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生产以一季中籼稻品种为主,当地光、温、水资源能够充分地满足水稻需求,特别是在水稻的抽穗灌浆中后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病虫害相对来说比较轻,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我国南方稻区生产的一季中籼稻品种,同时也是全国一季中籼的高产区之一,水稻产量和品质优势十分明显。水稻已成为河南省南部稻区不可替代的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为当地粮食增产、农民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桂英王青林祁玉良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全瑞兰
关键词:中籼稻栽培技术要点高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豫南稻区水稻生产
豫南紫云英水稻轮作区减施不同比例氮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研究水稻–紫云英轮作体系中,翻压紫云英并减施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养分吸收、转运特征,以及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为豫南稻区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氮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河南信阳,始于2008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N100),以及种植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氮肥为常规处理用量的100%(GN100)、80%(GN80)、60%(GN60)、40%(GN40),共6个处理。测定了水稻产量、关键生育期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土壤基础养分含量,分析了水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N100处理相比,GN40、GN60、GN80和GN100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GN40和GN6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213.41%和113.70%,GN40、GN60和GN8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62.17%、75.69%、34.39%。与N100处理相比,GN100和GN80处理抽穗期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17.22%和41.06%,成熟期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28.22%和20.92%。与N100处理相比,GN60、GN80和GN100处理成熟期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31.34%、31.79%和20.13%,GN60、GN80成熟期稻谷磷吸收量分别增加14.23%和14.61%,GN80处理成熟期稻谷钾吸收量增加10.64%。与N100处理相比,GN60处理氮转运量增加12.54 kg/hm^(2);GN40、GN60和GN80处理磷转运量分别显著增加11.32、23.02和18.09 kg/hm^(2),磷转运率分别增加35.92、41.22和39.91个百分点,磷对稻谷转运贡献率分别增加39.36、74.60和57.93个百分点。与N100处理相比,GN40、GN60、GN80和GN100能充分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无机氮需求;GN60、GN80处理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GN40、GN60、GN80和GN100处理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水稻分蘖期氮、磷、钾吸收量对水稻产量形成有较大的贡献。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分
王慧张琳常单娜周国朋高嵩涓曾闹华聂良鹏吕玉虎曹卫东
关键词:紫云英土壤肥力
豫南小麦品种(系)重要功能基因的KASP检测与应用
2024年
为了解豫南地区小麦品种(品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33份小麦品种(品系)光周期、株高、粒重、穗粒数、生物量、谷蛋白亚基、籽粒蛋白相关基因、多酚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抗逆等相关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光周期Ppd-D1基因上33份材料均表现出光周期不敏感型;在Vrn-A1、Vrn-5A基因上33份材料均表现出冬性品种,32份材料在Vrn-D1基因上表现出春性品种,16份材料检测出矮秆基因Rht-D1b。产量性状相关基因中TaGS5-A1、TaGW2-6B、TaTGW-7A、TaGS-D1、TaSus2-2B、TaTGW6-A1、Sus1-7A、TaCWI-A1和TaGS2-A1高千粒重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分别为3.03%、36.36%、93.94%、18.18%、42.42%、3.03%、100%、54.55%和81.82%。高小穗数基因TaMoc-A1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为3.03%;高单株生物量TaGS2-B1的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为48.48%。籽粒品质相关基因中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A3d、Glu-B3g、Glu-B3e、Glu-A3b的分布比率分别为3.03%、75.76%、100%和96.97%;Glu-A1的弱筋等位变异null分布比率为48.48%;小麦籽粒蛋白相关基因的NAM-A1b,A1d分型和NAM-A1a,A1b分型分布比率分别为93.94%和78.79%。面粉品质相关基因中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B1、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B1c和PsyA1b的优异等位变异低黄色素含量的的分布比率分别为42.42%、100%和100%;多酚氧化酶基因TaPpoA1优异等位变异TaPpo-A1b酶基因低含量的分布比率为30.3%;面团强度ALPb7A优异等位变异ALPb7Aa高面团强度的分布比率为45.45%。抗穗发芽基因中Vp-B1和TaSdr-B1的优异等位变异抗穗发芽所占的比例为100%和60.61%;抗旱Dreb-B1和1fehw3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分布比率分别为69.70%和90.90%;高茎秆木质素含量优异等位变异COMT3Ba分布比率分别为100%。本研究明确了豫南地区小麦品种(品系)的重要功能,为生产布局和品种参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真真周国勤申冠宇蔡晨阳陈俊
关键词:小麦功能基因
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被引量:2
2015年
近年来,我国各种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高热病、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有些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威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上至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许坤李成马超锋
关键词:动物防疫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动物疫情猪链球菌病人畜共患病猪高热病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DTOPSIS法的豫南地区紫云英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筛选
2025年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的紫云英新品种,为紫云英品种推广提供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法、DTOPSIS法对11个紫云英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中,排序前5位品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宁波大桥、闽紫8号、湘紫4号;DTOPSIS法排序前5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闽紫8号、宁波大桥、湘紫4号;种子产量排序前5位品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弋江紫、信紫1号、闽紫8号。综合3种方法可见,信紫3号、信紫2号、桂早紫1号排名稳定,其余品种综合评价的位次存在差异。各参试品种种子产量排名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DTOPSIS法排序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和0.764,表明2种分析方法均能反映紫云英品种的优劣。其中,DTOPSIS法C_(i)值最大差异率达81.59%、区分度为0.6890,其区分能力要优于灰色关联度法。依据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初步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的高产紫云英品种为信紫3号、信紫2号、弋江紫。
张琳丁丽杜光辉魏一苗程捷张丽霞聂良鹏史鹏飞刘耀申培林祝孔馨吕玉虎
关键词:紫云英种质资源DTOPSIS法综合评价
旺长期干旱胁迫对红麻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红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节水灌溉临界值,以红麻品种杂红992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法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和时长对红麻生长发育指标(叶片数、株高、茎粗和地上干物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红麻生长量,减缓了生长速度,且降低幅度与胁迫强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干旱胁迫后的红麻在复水后将会进行补偿性生长。与正常灌溉相比,短时(5d)的轻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65%)或中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40%~45%)干旱胁迫不仅可以节水45%~73%,而且提高产量8%~14%,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445~3729元/hm^(2)。但重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5%)或长时间(>15d)干旱胁迫降低了补偿效应甚至产生伤害。因此,从红麻生产的高产、高效出发,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作为红麻旺长期增产、增效的水分临界指标。
张丽霞郭晓彦史鹏飞聂良鹏凌敬伟申培林丁丽张琳吕玉虎潘兹亮
关键词:干旱胁迫红麻
秋水仙素浸泡法对旱半夏多倍体的诱导及初步鉴定
2025年
以旱半夏为试材,采用秋水仙素浸泡法,研究了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旱半夏多倍体成活率和诱导率的影响,以期为旱半夏多倍体的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浸泡法获得旱半夏多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25℃,0.06%秋水仙素处理4 d。显微观察发现,处理后的旱半夏多倍体出现不同水平的染色体加倍,气孔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与对照相比,旱半夏多倍体植株的叶片肥厚,植株粗壮,植株高度、叶柄直径、叶片大小、子代块茎直径和质量均显著增加。
朱庆松赵海英刘松虎
关键词:旱半夏秋水仙素多倍体浸泡法
一种紫红油菜花选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紫红油菜花选育方法,以蓝花春子自交系为父本、甘蓝型油菜Polima不育系为母本,杂交选育紫红花油菜种质。蓝花春子与甘蓝型油菜进行连续授粉后自交分离5~6代筛选,得到紫红花油菜。发明采用蓝花春子自交系为父本、甘...
任韵程辉王军威朱建方华水金林宝刚
温度对茶小绿叶蝉成虫存活率及保护酶系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为探讨温度对茶小绿叶蝉适应能力的影响,室内设置-10、-5、0、5、10、15、20、25、30、35、38、41和44℃共13个温度梯度,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1 h后成虫存活率及其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n Zn-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35℃之间,成虫存活率均大于90%,其它处理成虫存活率明显降低。SOD、POD、CAT、T-AOC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变化在5~30℃之间差异不显著,温度低于5℃或高于35℃时,保护酶活性亦有降低或增加的趋势,但均以41℃时含量最高,SOD、POD、CAT、T-AOC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分别为2.64、0.68、1.58、0.67 U/mg和178.33μg/m L,但Cn Zn-SOD活性在各处理中均无显著差异,其值在0.96~1.05 U/mg之间。低温处理下的试虫反应更敏感,各指标含量均低于高温处理。表明茶小绿叶蝉成虫存活率、保护酶活性变化、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蛋白含量与温度密切相关,在低温和高温下致死的原因与保护酶系统被破坏有关。
乔利秦道正卢兆成刘祥臣吕立哲仵均祥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温度存活率酶活力
共7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