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 作品数:475 被引量:313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加敏蒲绪凤杨延光王东录宋银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学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肥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两道“新距离”问题引发的思考
- 2022年
- 以两道与距离有关的数学新定义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曼哈顿距离与切比雪夫距离,并对其中的性质以及不同距离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的探究.最终落脚在闵可夫斯基距离上,揭示了不同距离的统一性.
- 陈元中洪雨沛(指导)
- 有心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及应用
- 2020年
- 笔者经研究,发现了关于有心圆锥曲线切线的一个性质定理,并各自得到一些相关的推论,由此能迅速地解决一类数学问题.定理1已知椭圆x^2/a^2+y^2/b^2=1(a>b>0)半焦距为c,F是其一个焦点,对其外切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边,记两端点和F的连线所成夹角为γ,记该边的下一条边(F为左焦点时,按逆时针顺序;F为右焦点时,按顺时针顺序)上的切点的纵坐标为y0,则cotγ=cy0/b^2.
- 谷留明
- 关键词:有心圆锥曲线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顺时针
- 论教材的拓展题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论述了拓展题的教学意义,并以普通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为例,比较近年来高考试题和教材中的拓展题,发现许多高考试题的命题资料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拓展题材料.
- 陈加敏
- 关键词:课程教学拓展题
-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读《故都的秋》有感被引量:1
- 2014年
-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 吴瑶
- 关键词:散文
- 全国卷中常见的晶体计算题型
- 2018年
- 晶体结构的计算是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中几乎必考的考点,但也是学生和老师最害怕和头疼的知识点.晶体结构的考查以晶胞为结构单元,在对物质结构理解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运用数学中的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本文选取近三年高考题中几种常见的晶体计算题型,并将其分类整理,希望能帮助广大师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晶体计算问题的能力,克服对晶体计算的恐惧.
- 庞玉莹
- 关键词:配位数
- 词块理论在高三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探究
- 2019年
- 概述词块理论及其意义,探究词块理论在高三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提出词块教学法理念的系统灌输;课堂讲练,内化吸收词块;课后训练,提取固化词块等策略。认为将词块教学法应用于高三英语词汇复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词汇复习效率。
- 吴福军
- 关键词:词汇复习词块词根
- 利用Geogebra探究一道高考数学函数零点问题被引量:3
- 2020年
- 以2020年全国Ⅰ卷文科第20题为例,通过剖析本类试题的特点,融入可视化工具Geogebra的优势,直观揭示函数图象的本质属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 胡媛媛
- 关键词:导数可视化
- “5E+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2025年
-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之一,高中化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成长“5E+S”教学模式融合了5E教学法与学习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该模式不仅为创新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发展。通过这一模式的实践,学生能够在探索与实验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 邱学华
- 关键词:创新教学高中化学
- pH对两种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探究与改进被引量:1
- 2015年
- 探究了不同p H值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和HCl-Na OH溶液对α-淀粉酶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检测了利用KI-I2溶液和斐林试剂作为该实验鉴定试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0min内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5%HCl和5%Na OH溶液不会导致淀粉的水解。KI-I2溶液和斐林试剂检测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调节p H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效果理想。通过改进实验方案,利用KI-I2溶液和斐林试剂探究HCl-Na OH调节p H对淀粉酶的影响是可行的。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高中教学情境的实验改进方法。
- 陈加敏朱承慧孙伟伟
- 关键词:PH值缓冲液淀粉酶酶活性
- 太阳时针钟表的设计与应用
- 2015年
- 在“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将地球自转与时间变化两者联系起来。日常用于计时的钟表,也未能直观地揭示地球自转与时间的本质联系。为此,笔者发明了一种新型时钟,使之既能准确计时,还能表达随时间的流逝,太阳直射位置的移动状况。
- 方小培
- 关键词:钟表太阳时针地球自转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