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 作品数:457 被引量:921H指数:13
- 相关作者:陈明陈岗龙王邦维金勇范晶晶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从《新译红楼梦》中的“待书”之名看哈斯宝对《红楼梦》叙事主题的把握
- 2021年
- "待书"是贾探春的丫鬟。"待书"之名在《红楼梦》脂评抄本中有"待书"与"侍书"之歧异。清代蒙古族文人哈斯宝认为此丫鬟之名为"待书",在他的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国内五种抄本中均作"待书"。《新译红楼梦》中的"待书"不仅与她的主人探春对应,而且反映了她与黛玉之间微妙的关系,她与黛玉成为了"伴侣形象"。"待书"之名的"待"字,反映了哈斯宝对曹雪芹使用谐音的叙事主题的把握。在哈斯宝看来,"待书"之"待"是等待的待,代表了哈斯宝对"木石之盟"的认同,更体现出他对《红楼梦》原著中宝黛二人结局的不满和某种期盼。
- 乌仁高娃陈岗龙
- 关键词:《红楼梦》
- 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被引量:11
- 2002年
- 近年来 ,在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艺创作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者化”的现象 ,尤其是在文学领域的“为翻译而写作”的现象、在影视创作方面的“为获奖而拍摄”的现象以及在艺术领域“为展览而绘画”的现象共同汇成了极端他者化的倾向 ,对东方国家的文学 /文化生产与消费造成不良的影响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创作主体和消费市场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以便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 林丰民
- 关键词:他者文艺创作文学
- 《大唐西域记》:历史、故事与传奇(八) 香山与无热恼池:大河之水何处来?被引量:2
- 2014年
- 《大唐西域记》卷一,起首有一大段文字,相当于全书的"序论",主要内容是对世界的一个整体性描述:然则索诃世界(旧曰娑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皆讹也)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苏迷卢山(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照回,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
- 王邦维
-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金轮
- 《葵花记》蒙古文译本《娜仁格日勒的故事》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第一手资料的跨语言比较和考证是关键。对古代蒙古文小说《娜仁格日勒的故事》与明代戏曲《葵花记》进行逐字逐句的跨语言比较,证明《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就是明代戏曲《葵花记》完整的蒙古文译本。蒙古人主要翻译了《葵花记》的对白部分,省略了词曲,并在结尾部分增加了佛教本生故事内容,从而把戏曲《葵花记》转换成了小说。
- 陈岗龙
- 从帝国边疆到丝路枢纽:中亚地区的近现代转型被引量:1
- 2023年
-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中国正在重构自身发展的外部关系和策略,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重心。其中,在地理上与中国西北毗邻的中亚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中国与亚欧大陆腹地联系的陆上通道,又关涉中国的国家安全。
- 施越
- “罽宾禅师”与“南国律学道士”:法显回国后的一段行踪被引量:2
- 2018年
- 东晋义熙八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筑佛影台,第二年又撰写了《佛影铭》。慧远有这样的举动,是他读佛经,得知西域的那伽诃罗国有"佛影窟",窟中有"佛影",而后"罽宾禅师"和"南国律学道士"来到庐山,告诉他更多的情况。"罽宾禅师"是从印度来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但"南国律学道士"是谁,颇费猜疑。本文根据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南国律学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求法归来不久的法显。相关的考证不仅可以增加对法显回国后行踪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慧远此举背后的动机,这些都与当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禅修以及佛前观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关联。
- 王邦维
- 关键词:法显慧远
- 观察印度新视角:破解印度政治“宗教语言转码”
- 2025年
- 由印度教民族主义旗帜人物、印度总理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执掌印度已有11年。印度教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杂糅了古老宗教元素和现代政治术语的开源语料库,上至印度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网民都不时从中选取并组合词汇抒发政见,甚至制订官方政策并以国家信用背书宣传。
- 张忞煜
- 关键词: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人民党
- 帝国想象与安全焦虑——对印度国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 2024年
- 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塑造了一个特殊的“殖民地帝国”,即“印度帝国”。印度帝国既是欧洲全球殖民体系凭借海权向亚洲腹地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英国殖民者挪用16—18世纪南亚地区近代早期军事国家建设形成的成果。与行政和军事制度现代化相配套的是殖民官员和学者构建的帝国意识形态。英印帝国意识形态既包含了《印度帝国志》等英语著作构建的单一线性的宏大帝国史叙事,也沿袭了本地知识传统的印地语《治国术》中高度实用主义的碎片化权谋策略。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民族主义者以民族文化符号重塑并吸纳了帝国史。英国退出印度后,军政制度、人员和这些意识形态为独立后的印度所继承。缺乏对外政策实践经验的后殖民时代德里民选政府在处置内政外交受挫后,不仅修正了“去帝国化”的理想,还依靠这一知识传统巩固对国内和南亚地区的支配地位。然而,同样继承自帝国意识形态的“安全焦虑”也扭曲了印度对周边国家的认知,并持续困扰着印度外交。
- 张忞煜
- 关键词:印度政治国家意识形态中印关系
- 《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的翻译错误被引量:1
- 2008年
- 最近读到了俄罗斯著名学者E.梅列金斯基的学术名著《英雄史诗的起源》一书的中文译本。由王亚民、张淑明、刘玉琴合译,赵秋长校,商务印书馆于2007年9月出版。该书是继《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故事的歌手》后将国外史诗研究经典著作介绍给国内学界的重要学术译著,也是继《神话的诗学》之后介绍翻译到中国来的E.梅列金斯基的重要著作。
- 陈岗龙
- 关键词:英雄史诗翻译错误中文译本口头诗学
- 格比尔文本与印度文化的早期现代化
- 2023年
- 自欧洲殖民印度以来,殖民统治的建立被视为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尽管对早期现代印度史,尤其是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反思了以欧洲殖民为核心的现代化叙事,但对前殖民时代本土文化现代化研究的不足依然制约着对印度前殖民现代化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与纺织工格比尔相关的早期现代印地语文献,通过在早期现代印度纺织业发展和印度纺织业者的神秘主义文学传统双重语境中重新挖掘其思想内涵,寻找前殖民时代的印度城市纺织业发展出的具有新时代烙印的现代思想文化的历史线索,以期跳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在形成“中央—边缘”格局的过程中凭借殖民知识体系塑造出的单一的“全球现代化叙事”,重新思考多元文明世界的早期现代化实践。
- 张忞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