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作品数:2,076 被引量:4,147H指数:19
- 相关作者:谢章贵闵啸徐朝阳赵文生盛骥松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科技大学海军驻扬州723所军事代表室江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电磁兼容性试验中项目CS112的整改方法探讨
- CS112静电放电敏感度作为标准GJB 151B-2013的新增的主要项目之一,用来考核设备和分系统在人体静电放电作用下的性能是否发生下降。当前,如何解决静电干扰已经成为装备科研生产亟待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CS11...
- 高刚黄泳樟周剑
- 天线测试中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6
- 2007年
- 讨论了天线测试过程中引入的误差,分析了这些误差的性质,提出了优化和修正的方法,对准确测量天线参数有重要意义。
- 李福剑李彦文
- 关键词:天线测试误差分析参数测量
- 舰载雷达干扰分析及反对抗措施被引量:2
- 2010年
- 信息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决定了雷达系统必须在更为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中探测与传统方式完全不同的目标。从雷达所面临的各种干扰出发,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几种数学干扰模型,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 杨俊
- 关键词:雷达杂波频率捷变脉冲压缩
- 基于OTTD的宽带相控阵空间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 2014年
- 从理论上分析了普通相控阵天线空间色散产生的原因,数值模拟了工作频率、波控角对空间色散的影响,对采用子阵光学真延时补偿相控阵天线空间色散的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普通相控阵天线,当工作频率为8GHz、波控角为40°时,对应的波束偏移为13.5°,远远不能满足宽带、宽角度工作的要求,而采用光学真延时(OTTD)技术的相控阵天线,在工作频率为8GHz、波控角为60°时,波束偏移量不到2°,满足了宽带、宽角度工作的要求。
- 盛骥松吴宝东陆志宏杨康傅荣
- 关键词:宽带相控阵
- GJB 5000A过程改进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被引量:4
- 2017年
- 文章对GJB 5000A过程改进中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在实践成熟度二级改进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 童卫东
- 关键词:GJB
- 基于电抗匹配的低噪声放大器频带拓展技术
- 2018年
- 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抗匹配的低噪声放大器频带拓展技术。通过ADS仿真、优化匹配电路,将标称工作频率范围为50 MHz~4 GHz的放大芯片低频端拓展至20 MHz,快速实现了符合目标任务的低噪声放大电路。经环境试验和测试,放大器电路实用有效。
- 邢君李畅游
- 关键词:匹配方法放大电路
- 基于CORDIC算法的直角坐标与球面坐标变换电路的FPGA实现被引量:2
- 2011年
- 在介绍CORDIC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ORDIC算法的直角坐标与球面坐标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特点,给出了变换电路的FPGA实现方法,最后利用Quartus Ⅱ软件进行了直角坐标到球面坐标变换电路的编程实现和时序仿真,并在EP2S90F1020I4上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陈彦来
- 关键词:CORDIC算法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 基于SPU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 2012年
- 研究了基于信号处理单元(SPU)平台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结合某雷达系统需求,采用高性能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SPU硬件处理平台实现雷达信号处理,使用串行设计技术提高雷达信号处理的实时性、通用性、可靠性,同时减少信号处理的硬件设备量。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单块SPU雷达信号处理的可行性。
- 王晓华
- 关键词:雷达信号处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 一种基于相邻脉冲比相的高效SAR干扰方法
- 2014年
-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方位积累对雷达和目标距离的相对精度要求较高,绝对精度要求较低的特点,提出利用SAR相邻发射脉冲比相的测距方法获得相对精度较高的距离值,从而得到一种能获取二维处理增益的高效SAR干扰方法,克服了以往干扰方法因难以测量SAR平台轨迹而不能获取方位处理增益的缺陷。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都表明该方法既能完成干扰机附近的假目标干扰,也能在较低干扰功率下实现噪声压制干扰。
- 吴照宪吴海
-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欺骗干扰噪声干扰
- 改进的D-S证据理论在战场目标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战场目标识别中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面临各种不确定冲突信息。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证据调整方法,给予证据分配不同的权重,重新修正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利用Dempster组合规则实现信息融合。通过数值验证并与其他的改进算法对比,结果更为理想,能有效的减小冲突证据的不良影响,同时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降低了决策风险,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效、可行。
- 王杨刘以安张强
- 关键词: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目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