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利坚大学

作品数:121 被引量:487H指数:13
相关作者:赵全胜肖晨阳王俊生吕杰贡伟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杜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61篇政治法律
  • 17篇经济管理
  • 13篇文化科学
  • 11篇社会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军事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艺术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5篇外交
  • 7篇社会学
  • 5篇地质聚合物
  • 5篇行政
  • 5篇主义
  • 5篇历史社会学
  • 5篇美国民众
  • 5篇公共外交
  • 4篇台湾问题
  • 4篇美国人
  • 4篇国际关系学
  • 3篇帝国
  • 3篇氧化物
  • 3篇政府
  • 3篇政治
  • 3篇支持率
  • 3篇日本外交
  • 3篇实证
  • 3篇实证调研
  • 3篇特朗普

机构

  • 109篇美利坚大学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5篇杜克大学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南加州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多伦多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密歇根大学
  • 2篇早稻田大学
  • 2篇世界卫生组织
  • 2篇日本法政大学
  • 2篇辅仁大学
  • 2篇关东学院大学
  • 2篇麦克马斯特大...

作者

  • 12篇赵全胜
  • 7篇王俊生
  • 7篇肖晨阳
  • 6篇吕杰
  • 5篇曹永荣
  • 5篇徐剑
  • 5篇伊恩·佩格
  • 5篇沃纳·卢策
  • 5篇贡伟亮
  • 4篇刘康
  • 4篇韩瑞霞
  • 3篇赵全胜
  • 2篇赵宏伟
  • 2篇周颜玲
  • 2篇傅强
  • 2篇约翰·奥垂治
  • 1篇王金玲
  • 1篇张云
  • 1篇曾卡
  • 1篇杜英歌

传媒

  • 7篇日本研究
  • 7篇新世纪周刊
  • 4篇清华社会学评...
  • 3篇世界经济与政...
  • 3篇中国行政管理
  • 3篇台湾研究集刊
  • 2篇电化学
  • 2篇环球法律评论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日本学刊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社会学评论
  • 2篇公共管理与政...
  • 1篇现代军事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神州学人
  • 1篇国际观察
  • 1篇南海学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寻找进步的全球发展议程被引量:1
2012年
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首次为建立一个更进步、更包容的全球发展范例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物质理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人们满足于"新自由主义范式已死"的感觉,重建一个既人道又民主的变革性世界新秩序的机会可能已经丧失了。事实上,危机发生后,西方政府的普遍应对措施是,快速挽救金融系统、却不急于保护人民和社区。由此看来,这次危机可能已经给新自由主义延长了生存期。
范图.切鲁宛如
关键词:地区与国别政治金融危机
华夏、诸夏与天下
2021年
第一场全球视野下的帝国宋念申:欢迎各位老师和各位朋友,我是宋念申,现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历史学系任教。我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为什么选择“帝国”这样一个主题。大致的背景是,我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日益发现历史学和社会学,特别是历史社会学之间有非常强的借鉴和刺激,两种研究模式的互动日益增多。
宋念申张杨蔡伟杰郦菁钱力成孙砚菲徐晓宏严飞殷之光朱宇晶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历史学系帝国
爱尔兰:小否决埋藏大要求
2008年
如同三年前法国,荷兰的全民公决,爱尔兰以86万张反对选票再次决定了拥有4.95亿人口的欧盟未来一段时间的命运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民众以53.1%的高投票率,在全民公投中以53.4%反对、46.6%赞成的结果"高调"否决了欧盟《里斯本条约》,欧盟制宪进程再次陷入危机。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半个世纪以来,《罗马条约》一直就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准宪法。然而,为六国共同体建构的机制已无法适应今日27国欧盟的运转.
王俊生
关键词:欧盟一体化罗马条约否决欧盟宪法全民公决制宪
独岛:强硬相争,柔软落幕
2008年
涉及到复杂的领土问题,虽然日韩双方都表现出没有退路的强硬,但最可能的结果仍是维持现状,"搁置争议,着眼未来"
王俊生
关键词:领土问题韩国社会着眼未来强硬主权支持率
教派冲突考验缅甸民选政府被引量:1
2014年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然而也是一个由信仰小乘佛教的缅族所控制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89%的缅甸公民信仰小乘佛教,其中70%-80%为缅族。不过,缅甸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缅族之间的宗教断层依然极大挑战着缅甸的民族与国家建构。对于正在经历巨大转型的缅甸来说,来自这方面的挑战尤为严峻。在历经近半世纪的军事独裁之后,缅甸的旧军官们在2010年末启动了民主化进程,民选政府由此产生。但是,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
贺嘉洁
关键词:主体民族民主化进程政治改革勃固
中国海洋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积淀——评China’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History,National Security and Geopolitics
2017年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效实践取决于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理论。近期被剑桥大学高度评价并入选海洋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材,引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专家强烈反响的Hailong Ju,China’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History,National Security and Geopolitics(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历史、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一书不仅打开了有效解读中国海洋思想历史的大门,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海洋战略的理论框架。
赵全胜
关键词:海洋战略积淀研究生教材
大反转——英德为何对抗,英美如何修好
2022年
19、20世纪之交,交恶百年的英美逐步修好,而并无宿怨的英德走向对抗。结构性因素——地缘政治或政体差异与个体因素都无法解释这两组反转。本文引入“稳健行动者”概念,分析关键国家及其决策者的危机应对与其关系结构改变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德皇威廉二世无力驾驭俾斯麦留下来的精巧外交格局,其盟友关系被拆解,网络主导位置丧失,行动空间逐步被对手和盟友缩小乃至锁定、与此同时,英国成为大国政治中新的稳健行动者,构建了复杂对冲的盟友体系英国对美国从敌对到绥靖,对德国施加限制却维持战略模糊。英德在一战的碰撞爆发于两国关系改善之时,显然不是双方有意算计的结果;陷入关系困境的德国误判了英国的战略模糊性,而英国也被迫对德国的军事冒险做出反应。本研究也说明,重大历史结果往往不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线性过程发展而来,而可能是由多个事件序列涌现出的反复反转所致。
张杨
关键词:帝国历史社会学
为何不攻打朝鲜?——威胁、话语博弈和美国对外政策
2004年
相同的政策何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的。伊拉克和朝鲜都被界定为“邪恶轴心”国家,拥有威胁美国安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然而2002年末,美国一边准备进攻伊拉克,一边却选择跟朝鲜进行谈判。朝鲜已经承认拥有秘密核武计划,直接违反了1994年跟美国签订的框架协议;而且,与伊拉克相比,朝鲜拥有更强大的威胁美国的实力。美国为何不攻打朝鲜,而是进攻伊拉克?
PeterHoward陈文鑫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外政策博弈谈判
中国因素淡出美国大选
2008年
美国大选习惯性炒作"中国议题"经常使中美关系横生枝节,然而此次民主共和两党的竞选议题,在对华政策上都着墨不多中美关系是否会因美国大选再次生变,一直是人们最近的关注点之一。从以往经验看,中美关系总会在美国大选期间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
王俊生
关键词: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淡出竞选
日本外交政策辩论和大国博弈中的中日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日本在后冷战时期就其外交方向展开了历经十多年的政策辩论,从而达成了"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的共识。这已经是日本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外交政策辩论。日本的每一次政策辩论,都带来了具有根本方向性的外交转型,同时也对日本对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把中日关系放到亚太地区大国博弈的大格局来看,更能说明"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一铁律。中国应认真研究日本社会内部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潮的发展与互动,从亚太地区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利用并发挥中日关系中的正面因素,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同时,积极推动对日外交,从而逐渐改变中美日三边关系的不对等状态。
赵全胜
关键词:日本外交中日关系博弈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