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作品数:10,253 被引量:52,336H指数:91
- 相关作者:邱丽娟万建民何中虎佟屏亚李少昆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植物抗逆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抗逆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逆性相关蛋白是具有下述氨基酸残基序列之一的蛋白质:1)序列表中的SEQ ID №:3的序列;2)将序列表中SEQ ID №:3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
- 贾继增马丽清高丽锋
- 文献传递
- 一种植物谷蛋白分选相关蛋白OsGPA1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谷蛋白分选相关蛋白OsGPA1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通过水稻谷蛋白57H突变体<base:Italic>gpa17</base:Italic>的表型分析和目标基因的初步定位,最终克隆得到蛋白分选...
- 万建民任玉龙韩小行张冰蕾万戈兴雷财林赵志超王昕王益华刘世家王洁林启冰朱杉杉程治军郭秀平
- L2蛋白或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荚色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2蛋白或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荚色中的应用。本发明针对不同大豆品种进行全转录组关联分析,得到控制大豆荚色的L2基因。本发明发现调控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调控大豆豆荚的荚色,在其表达水...
- 邱丽娟李英慧李德林
- 一种用于鉴定待测植物样品是否来源于SbSNAC1-382事件或其后代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鉴定待测植物样品是否来源于SbSNAC1‑382事件或其后代的方法。本发明的发明人将SbSNAC1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到玉米自交系郑58的基因组中,获得了一个转基因玉米事件SbSANC1‑38...
- 王天宇张登峰曾廷儒李永祥李春辉宋燕春石云素黎裕
- 文献传递
- 一种P基因组特异的Gypsy逆转座子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基因组特异的Gypsy逆转座子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P基因组特异的Gypsy逆转座子为如下(a)或(b):(a)序列1自5’末端第531‑1575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b)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 李立会韩海明刘伟华胡赞民张锦鹏鲁玉清杨欣明李秀全
- 文献传递
- 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TaNF-YB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植物抗耐逆性相关的蛋白TaNF-YB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蛋白质是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
- 马有志徐兆师冯志娟李连城陈明
- 文献传递
- 小麦TaCPK7启动子及其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过氧化氢诱导型启动子TaCPK7P及其应用,该启动子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启动子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然后将所述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瞬时转化烟草,启动下游重组基...
- 毛龙李爱丽耿帅锋赵永亮
- 文献传递
- 比较两种外源酚酸对大豆苗期耐盐性的影响
- 张永芳刘文英安欢笑邱丽娟
- 关键词:盐胁迫大豆水杨酸5-磺基水杨酸
- 大豆抗倒伏及其秸秆资源化利用理化特性研究
- 在大豆种植地区,倒伏现象已成为严重制约大豆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倒伏与秸秆的机械强度关系密切,多位学者都对大豆秸秆强度测定做了一定的探讨,然而关于大豆秸秆抗倒弯曲性能还缺乏深入试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农作物秸...
- QU Xiao-shen屈晓坤QIU Li-juan邱丽娟CHEN Hai-tao陈海涛WANY Ye-cheng王业成
- 关键词:大豆作物抗倒伏性秸秆资源利用理化特性
- 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被引量:74
- 2014年
-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高密:9.00万株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nolith"根系空间取样方法,比较研究玉米个体与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对种植密度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株根长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在0-50 cm土层中(每10 cm为一土层),高密种植的单株根长较低密种植减少110.31、43.18、15.73、10.49和17.45 m;在高密种植条件下,与土壤免耕比,条带深松耕作增加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的单株根长13.32%、19.80%、47.20%;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长的变化一致。种植密度对群体总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与低密种植比,高密种植的植株中心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3.82 cm cm^–3、0.62 cm cm^–3,但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1.13、0.18、0.06和0.05 cm cm^–3;在高密种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条带深松耕作,与土壤免耕比,植株中心的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中降低16.10%,在10-20 cm、20-30 cm土层中却分别增加47.45%和13.37%,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50.26%、30.72%和106.15%;条带深松耕作显著提高密植玉米群体下层根系的容纳量。高密条件下条带深松耕作增加了群体根干重、深层根系量、植株间根系分布及根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地上部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重,最终促进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密植群体通过条带深松耕作改善了群体的根系空间分布,减弱了上层根系的拥挤,通过增加深层土壤根系量及植株之间根系量增加了群体根系容纳量,发挥了密植群体根系功能,实现了密植群体的高产。
- 王新兵侯海鹏周宝元孙雪芳马玮赵明
-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