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品数:1,472 被引量:8,295H指数:31
相关作者:孙养信张义余鹏博常文辉常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50篇期刊文章
  • 57篇会议论文
  • 20篇标准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02篇医药卫生
  • 47篇理学
  • 41篇农业科学
  • 3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6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文化科学
  • 11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88篇病毒
  • 119篇流行病
  • 117篇流行病学
  • 74篇食品
  • 71篇疫苗
  • 60篇污染
  • 58篇艾滋病
  • 54篇农村
  • 51篇流感
  • 50篇乙型
  • 49篇抗体
  • 46篇疫情
  • 46篇免疫
  • 46篇接种
  • 46篇疾病预防
  • 46篇疾病预防控制
  • 45篇菌病
  • 44篇布鲁氏菌
  • 42篇色谱
  • 41篇饮用

机构

  • 1,432篇陕西省疾病预...
  • 123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9篇西安交通大学
  • 74篇浙江省疾病预...
  • 72篇江苏省疾病预...
  • 68篇湖北省疾病预...
  • 68篇山东省疾病预...
  • 54篇西安市疾病预...
  • 53篇复旦大学
  • 50篇卫生部疾病预...
  • 45篇全国基层卫生...
  • 42篇宝鸡市疾病预...
  • 33篇渭南市疾病预...
  • 28篇北京市疾病预...
  • 28篇四川省疾病预...
  • 27篇江西省卫生厅
  • 2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5篇上海市疾病预...
  • 23篇重庆市疾病预...
  • 21篇延安市疾病预...

作者

  • 114篇孙养信
  • 89篇张义
  • 87篇余鹏博
  • 74篇常锋
  • 73篇常文辉
  • 68篇张少白
  • 68篇刘岭
  • 66篇安翠红
  • 62篇范锁平
  • 62篇王敬军
  • 60篇邱琳
  • 59篇刘峰
  • 56篇梁晓聪
  • 55篇陈飒
  • 49篇于竞进
  • 49篇郝模
  • 49篇于明珠
  • 48篇张瑜
  • 47篇陈政
  • 46篇罗力

传媒

  • 99篇现代预防医学
  • 84篇中国卫生检验...
  • 57篇医学动物防制
  • 56篇卫生研究
  • 42篇中国疫苗和免...
  • 39篇中华疾病控制...
  • 38篇中国公共卫生
  • 37篇中国媒介生物...
  • 35篇疾病监测
  • 34篇中国消毒学杂...
  • 34篇中华卫生杀虫...
  • 32篇中国计划免疫
  • 30篇中华流行病学...
  • 29篇公共卫生与预...
  • 29篇中国人兽共患...
  • 28篇中国公共卫生...
  • 25篇实用预防医学
  • 23篇中国艾滋病性...
  • 23篇中华地方病学...
  • 18篇职业与健康

年份

  • 43篇2025
  • 67篇2024
  • 53篇2023
  • 64篇2022
  • 91篇2021
  • 77篇2020
  • 87篇2019
  • 75篇2018
  • 96篇2017
  • 69篇2016
  • 50篇2015
  • 43篇2014
  • 30篇2013
  • 35篇2012
  • 45篇2011
  • 55篇2010
  • 57篇2009
  • 63篇2008
  • 85篇2007
  • 75篇2006
1,4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中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汉中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方法用区分剂量法进行抗性检测;测定常用药物对三带喙库蚊的LC。结果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溴氰菊酯均已达到高抗水平,对氯菊酯达到中抗水平,对氯氰菊酯、DDT较为敏感;DDT、...
孙养信岳永杰郭逢春孙亮安翠红
关键词:三带喙库蚊杀虫剂抗药性LC50
文献传递
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影响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常规免疫的因素,实施干预措施,以期提高常规免疫工作质量。方法在陕西省按MV常规免疫好、中、差选择3个县的27个村,随机抽取319名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白喉抗体监测和MV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晓率调查,对村医进行技能以及常规免疫服务调查。结果3个县调查MV接种率分别为92.9%、86.5%、82.8%,2000~2004年麻疹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9/10万、10.6/10万、20.9/10万,MV常规免疫接种率是影响麻疹发病的因素。村医能正确回答MV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和免疫程序的分别占80.6%、86.1%、83.3%,知道MV可预防麻疹、愿意为孩子接种MV的家长分别占84.4%、93.3%,村医的技能和家长的配合显著影响着常规免疫工作。结论MV常规免疫直接影响麻疹的发病状况,村医的技能、家长的认知是影响因素。陕西省应该加强对村医的培训和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度。
刘毅田鄂田永东刘西珍殷大鹏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影响因素
2011-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态势,为进一步进行人间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2011-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病发病数据及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20年,咸阳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86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发病率自2014年开始迅速上升,2019年最高,为5.79/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40,P<0.001);咸阳市人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奶山羊养殖县,累计报告病例571例,占66.09%;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64.35%(556/864);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占68.29%(590/864);男女性别比为2.40∶1.00(610∶254);职业主要是农民,占83.45%(721/864),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等非职业人群的比例有所上升。咸阳市人群血清学总阳性率为3.14%(283/9009),病原学培养出现变异型菌株。布病发病时间与诊断时间的间隔中位数为8 d。结论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病呈现总体上升的流行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加大防控力度。
聂守民罗波艳安翠红孙杰孙养信范锁平张浩帆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人间流行病学特征
重组hVEGF165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及体外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对机体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且存在潜在感染危险,限制了临床的应用。目的:拟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携带hVEGF165基因的无致病性重组腺相关病毒,以其作为基因载体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检测病毒生物学活性及功能。设计、时间和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7-03/11在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完成。材料: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由试验者原代培养,取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健康产妇婴儿脐带,产妇对本实验知情同意。方法:从含有hVEGF165基因的pUC18-hVEGF165质粒中扩增出hVEGF165片段,构建重组骨架质粒pAAV-hVEGF165-IRES-hrGFP。将此质粒和腺相关病毒包装质粒pAAV-RC、辅助质粒pAAV-Helper共转染AAV-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VEGF165-GFP。应用该重组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监测病毒包装效率,感染AAV-HT1080测定病毒滴度,并通过病毒基因组外源基因扩增鉴定重组病毒的包装是否成功。检测重组病毒的感染效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血管形成试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活性。结果:扩增产物经DNA测序确定为hVEGF165cDNA片段,重组骨架质粒pAAV-hVEGF165-IRES-hrGFP经双酶切鉴定正确。病毒包装效率达95%以上,收获纯化病毒滴度达5.5×1011vg/mL。提取重组病毒基因组成功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片段,证实重组病毒rAAV-VEGF165-GFP包装成功。重组病毒rAAV-VEGF165-GFP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效率为40%,感染72h后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达(85.58±5.37)μg/L,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可以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拉长变形、出芽且相互交联成管状样结构。结论:成功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携带hVEGF165基因的无致病性重
黄向辉时志斌王坤正党晓谦杨佩余鹏博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腺相关病毒绿色荧光蛋白
延安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79名观察对象采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免疫后的双份血清进行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由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的78.49%上升到强化免疫后的100%,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由1∶497.84上升到1∶1289.57。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迅速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张发信贺莉武继守刘海峰李海峰王玲玲纪建军
关键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
陕西省甲型H1N1流感人群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检测抽样人群血凝抗体水平,拟合人群实际感染和免疫状况。方法对陕西省的甲型H1N1流感全部、重症和死亡病例进行时间分布描述,并在流行高峰后第2、4个月,对9 006名分层整群抽样人群进行甲型H1N1流感血凝抗体检测。结果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经过了输入期、国内流行期、快速放大期、危重病例出现期和流行高峰后期等5个流行过程;流行高峰后,甲型H1N1流感血凝抗体阳性率大城市高于中小城镇和农村,男性高于女性,6~17岁中小学年龄段人群阳性率最高,60岁~人群最低,人群隐性感染率23.40%;感冒对甲型H1N1流感抗体形成的超额贡献率为4.87%;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净阳转率为25.10%,在1∶20以上各滴度中,接种组抗体形成率高于非接种组0.75~1.52倍。结论甲型H1N1流感流行经历了5期过程,人群隐性感染率23.40%,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净阳转率为25.10%。
王敬军许晶张蕾史伟周体操邓勇余鹏搏郭晓荣张义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抗体形成
2013—2015年陕西居民日常膳食总砷暴露量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陕西省居民日常总砷摄入量及评价其对人体潜在危害。方法对2013—2015年陕西省9大类4287份食品中的总砷含量进行分析,将居民经日常膳食所致总砷的暴露量与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无机砷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进行比较,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陕西地区谷物和蔬菜中总砷平均含量分别为0.0265和0.0271 mg/kg,两者对居民日常总膳食中总砷暴露量的贡献率约为80%;陕西居民日常膳食所致总砷平均暴露量和偏高暴露量分别为0.423和1.10μg/(kg·d),均低于JECFA制定的无机砷暂定可耐受摄入量2.14μg/(kg·d),但其所引起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值分别为9.03×10^(-5)/年和2.34×10^(-4)/年,高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5.0×10^(-5)/年。结论陕西地区居民总砷的暴露量在安全范围内,但其引起的健康风险值却高于标准值。
王彩霞胡佳薇程国霞田丽郭蓉李天来
关键词:膳食健康风险评估
陕西省绥德县基层医务人员布鲁菌病诊断报告能力调查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了解陕西省绥德县基层医务人员布鲁菌病(简称布病)诊断报告能力,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绥德县的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布病诊断报告能力等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布病诊断和报告能力的知晓情况、培训情况和个人对布病诊断看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77名基层医务人员,男女性别比为2.7:1.0,平均年龄为(38±9)岁,文化程度以本科[57.1%(44/77)]为主,53.2%(41/77)的医务人员是在县级医院工作。9.1%(7/77)能够完全知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29.9%(23/77)完全掌握传播途径,28.6%(22/77)和66.2%(51/77)能知道高发人群和布病的流行病学史。在临床知识方面,26.0%(20/77)的医务人员能够完全掌握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68.8%(53/77)明确知晓布病的临床分期;24.7%(19/77)能掌握布病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项目;44.2%(34/77)的医务人员报告能力较强。71.4%(55/77)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布病治疗知识的培训,49.4%(38/77)的医务人员认为布病病例诊断标准中最难把握的是临床表现。结论绥德县基层医务人员对布病诊断、报告能力整体较弱,对布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知识掌握不全面,建议加强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对布病的认识。开展布病流行病学和临床诊疗知识的培训。
王舒殷文武张义范锁平张志成曹磊陈飒王维华孙养信
关键词:布鲁菌病基层医务人员
2010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情况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病特点,为及时有效的救治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包括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信息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信息。结果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51 167例,死亡26例,重症262例,分别比2009年同期上升108.23%、116.67%和204.65%。重症和死亡病例中,以散居儿童为主,<3岁分别占92.37%和91.65%;重症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间隔>2 d占67.94%;实验室检测率为35.50%;其中EV71阳性占87.10%。死亡病例发病到初诊平均0.57 d,发病到诊断为手足口病平均时间2.88 d;在死亡病例中,实验室检测19例,检测率为73.08%,全部为EV71阳性。结论陕西省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较2009年同期大幅上升;重症和死亡病例中,以<3岁散居儿童为主;实验室检测以EV71为主;从初诊到诊断为手足口病时间≥2 d,提示诊断不及时,对病情有所耽误。
郭晓荣郁会莲邱琳李红蕾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特点
复方丹参荜茇胶囊安全性毒理学试验
2014年
复方丹参荜茇胶囊主要原料为丹参和荜茇的提取物。其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荜茇为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inn.)的未成熟的果穗,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其提取物中的荜茇酰胺具有调节血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两者均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为了进一步将其作为保健食品开发利用,本文对复方丹参荜茇胶囊进行了一系列毒理学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冯瑄刘红梅郭美丽
关键词:实验动物安全性丹参荜茇
共1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