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作品数:326 被引量:1,296H指数:19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5篇期刊文章
  • 77篇专利
  • 65篇会议论文
  • 6篇标准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5篇天文地球
  • 53篇农业科学
  • 3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文化科学
  • 1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电子电信
  • 5篇建筑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电气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生物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6篇气象
  • 23篇气象服务
  • 22篇暴雨
  • 20篇能见度
  • 17篇灾害
  • 17篇气候
  • 15篇遥感
  • 14篇水稻
  • 14篇雷达
  • 14篇公路
  • 13篇媒体
  • 13篇高温
  • 13篇城市
  • 12篇卫星遥感
  • 12篇高速公路
  • 11篇小麦
  • 10篇太湖
  • 10篇图像
  • 9篇预警
  • 7篇气候变化

机构

  • 325篇江苏省气象服...
  • 45篇江苏省气象局
  • 42篇南京信息工程...
  • 32篇中国气象局
  • 27篇江苏省气象科...
  • 12篇兰州大学
  • 9篇常州市气象局
  • 7篇江苏省作物栽...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江苏省气象台
  • 5篇南京市气象局
  • 4篇南通市气象局
  • 4篇国家电投集团...
  • 3篇南京财经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江苏省植保站
  • 3篇常州爱特科技...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14篇王宏斌
  • 10篇濮梅娟
  • 6篇孙燕
  • 5篇何浪
  • 5篇林磊
  • 4篇王式功
  • 4篇祖繁
  • 4篇杨洪建
  • 4篇张镭
  • 4篇张备
  • 4篇袁成松
  • 4篇王国强
  • 3篇朱凤
  • 3篇赵艳霞
  • 3篇李超
  • 3篇陈明
  • 3篇徐杰
  • 3篇谢志清
  • 2篇周林义
  • 2篇张志薇

传媒

  • 19篇气象科学
  • 15篇江苏农业科学
  • 14篇气象
  • 12篇第33届中国...
  • 6篇大气科学学报
  • 5篇农业与技术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中国气象学会...
  • 4篇灾害学
  • 3篇西部广播电视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湖泊科学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科技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3篇现代测绘
  • 3篇干旱气象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30篇2025
  • 26篇2024
  • 29篇2023
  • 20篇2022
  • 17篇2021
  • 24篇2020
  • 25篇2019
  • 18篇2018
  • 22篇2017
  • 39篇2016
  • 29篇2015
  • 21篇2014
  • 12篇2013
  • 12篇2012
  • 1篇2011
3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冷涡背景下江苏三次短时强降水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选取近年来江苏省境内出现较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三次过程分别为2007年的7月9日、2009年的7月23日和2004年6月25日,综合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数据对三次过程的环...
王磊孙燕沈阳尹东屏
关键词:东北冷涡WRF模式水汽通量散度微物理过程
文献传递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根据1983-2017年江苏省35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相关灾情数据及国民经济数据,本文选取灾害损失最大的强对流、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和雪灾5种气象灾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苏省主要气象灾损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6-8月),集中于7月份,高值区主要位于淮北大部、里下河地区及沿江苏南西部地区;强对流灾害主要出现在春夏季(3-8月),分布区域集中在江苏沿海和里下河地区,以盐城和南通地区最为严重;干旱灾害发生持续时间长,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范围分布较广,总体呈现出东南轻西北重的趋势,大值区位于沿淮淮北东部地区及宁镇扬丘陵地区;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6-8月),灾害影响范围具有典型的沿海大于内陆的特征;雪灾主要发生在冬季(12月-次年2月),1月最多,发生的高频区域呈无规律零星分布。本研究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两项指标来表征气象灾情的演变,结果显示累计死亡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总体下降了83%。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经济损失约为之前的1.38倍。总体而言,气象灾害损失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年以来的地区灾损率大致在0.1%左右。
项瑛张余庆许琪卢鹏艾文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死亡人口直接经济损失
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模式的建立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利用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影响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建立了包含天气类型、季节因子信息的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克服了按照不同天气类型和不同季节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繁琐,所建模型简单易用,物理意义明确,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拟合回归好,预报准确率高,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可在防灾减灾救灾气象预报服务中应用。
张仁祖张利华高苹李轲张佩王晓彬吴世明
关键词:日光温室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江苏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形成过程的机理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本文利用常规观气象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省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锋面冷却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浓雾过程都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但成因却显著不同。辐射雾主要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配合高湿静风形成,边界层低空急流有利于逆温的形成,为浓雾发展、维持提供条件;平流雾是由海上暖湿平流流经江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东南气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加上稳定的逆温层是平流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锋面雾由冷锋前部的冷平流冷却效应而形成,浓雾主要发生在锋前,但冷锋入侵后,前期充分的水汽积累和动力辐合使锋后能见度依然较低,浓雾继续存在。
濮梅娟马明明张雪蓉王博妮邵禹晨
一种高温监测预警全封闭奶罐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监测预警全封闭奶罐车,其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罐体总成,所述罐体总成的下表面且位于右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固定板的右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架,所述定位块...
史潇张顾罗晓春
一次平流雾的形成和传播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2013年3月18-19日,江苏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平流雾过程,雾区先在长江北岸形成,继而向苏北传播。本文对这次平流雾的形成机理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雾区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平流雾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控制后暖湿平流的影响,冷锋过境后的影响是平流雾形成的基础,东海变性冷高压北抬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地面东南风和低空东南水汽输送共同推动雾区向北传播;长江、洪泽湖、高邮湖等水域对平流雾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强浓雾呈渐进式发展,爆发性增强不明显以及云雾共存结构等是本次平流雾的主要特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平流雾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王博妮张雪蓉濮梅娟王宏斌陈玉石
一种气象水文观测的无人船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文观测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气象水文观测的无人船,包括装置本体,还包括:主船体,所述主船体设置于装置本体一侧,所述主船体上表面与遥控机构下端固定连接;收集机构,所述收集机构设置于装置本体一端;温感机构,所述...
王博妮
宁沪高速雾事故特征和雾天行车安全管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通过对2012~2022年宁沪高速137例雾事故进行分析,发现雾事故与雾发生关系密切,都频发于深秋和冬季;当能见度低于100m时出现事故的频率最高;在日分布特征上,雾事故多出现于6:00-8:00,与这时段车流量增大和多出现团雾有关;宁沪高速西段的雾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因为路段周围多丘陵地貌,受太阳辐射和周围水汽影响易出现浓雾天气;根据行车条件和前方道路不同情况,本文计算了多种能见度条件下车辆的安全行驶速度;本文结合实际业务中,为合理管控雾天安全行驶速度,所利用的宁沪高速交通气象站和视频监控雾图像识别技术监测雾的方式与预警方法,探讨了雾天如何将监测与道路管制相结合。
张振东黄亮孙家清周雪城肖鹏飞杨茜茜
关键词:限速
基于无人机的江苏沿海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为深入研究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020年冬季在江苏省东海县利用无人机(UAVs)开展了边界层和污染物综合观测实验。研究发现:雾天逆温层厚度要比晴天厚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强度要大0.5~1℃(100 m)^(-1)。雾天低空有风切变,风向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小,而晴天低层风速变化较小,风向在低空随高度呈顺时针旋转。相较于双层逆温结构,有着深厚单层逆温结构的辐射雾的强度更强。在同一次辐射雾过程中,雾的强度不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变化,较低的风速更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从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来看,逆温层内相同高度处的TVOC(总挥发有机化合物)在晴天要比雾天高,在辐射雾形成前和生成阶段,SO_(2)浓度随高度递减速率远高于晴天同期。晴天和雾天O_(3)和NO_(2)的垂直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O_(3)在雾天近地面的梯度变化明显要大于晴天。PM_(1.0)、PM_(2.5)和PM_(10)在雾天要比晴天高出一倍以上,CO在辐射雾过程中相对稳定,垂直变化较小。TVOC、NO_(2)、PM_(1.0)、PM_(2.5)和PM_(10)会受到辐射雾过程中强逆温的影响而在逆温层内累积。它们的累计变化率在雾后与雾前相比均有了明显下降,颗粒物污染物的累积变化率比气体下降更显著,且大粒径颗粒物累积变化率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小粒径颗粒物。夜间地面排放的NO等还原物质较难向上输送,对高层的O_(3)消耗量远小于低层,使得夜间高层O_(3)远大于低层,导致PM_(2.5)和O_(3)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白天太阳辐射增强,不稳定边界层的发展伴随着高空O_(3)向下的混合导致O_(3)增加以及PM_(2.5)排放增多使得二者的垂直变化较为一致。
邬昊鹏牛生杰刘端阳吕晶晶吕晶晶祖繁周悦王元邵乃夫汪玲玲鲁海宁
关键词: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无人机
江苏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保险风险综合区划被引量:30
2019年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0-2015年气象资料和水稻观测数据,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构建高温热害保险气象指数,并分别采用正态分布、正态对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以及基于信息扩散方法的非参数模型对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进行拟合。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发现,非参数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江苏各县水稻孕穗-抽穗扬花阶段高温热害发生概率,进而结合最优拟合模型,考虑农业保险的经营需求,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出发,确定相应评估指数并构建综合指数,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县级水平的水稻高温热害保险风险综合区划。评估分析表明,江苏水稻高温热害保险风险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中高风险区是需要依靠农业保险转移风险的重点关注区域。
任义方赵艳霞张旭晖王平何浪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指数保险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