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作品数:781 被引量:2,880 H指数:27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黄河流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8 2021年 黄河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为了解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格局、植被、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县域生态质量等多方面的数据和文献资料.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大部分县区生态质量状况一般,植被覆盖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中游和下游;②2000—2018年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持续下降,森林、水域面积占比略有增加,聚落面积占比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体植被覆盖和生产力状况得到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提升;③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改善幅度有限,局部仍有退化,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依然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建议在恢复植被覆盖的基础上,开展优化生态结构、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生态敏感地区生态保护成效的评估和提升,农耕地区农田生产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城镇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同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体系,开展监测指标与技术方法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这不但是流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分析的基础,也是生态保护恢复和管理工作的支撑. 计伟 刘海江 高吉喜 马欢 宋婷 高艳妮 冯朝阳关键词:黄河流域 生态质量 减污降碳需以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被引量:5 2021年 为助推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实现,我刊诚邀高吉喜主任针对我国所提出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如何进一步做好"减污降碳"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在此刊发以飨读者。高吉喜主任指出,"减污降碳"应以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必须按照"十四五"期间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做法,高度统筹"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减碳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利用经济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另一方面,基于减污降碳倒逼经济转型,牵引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碳减排实现路径和时间节点,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成本效益,近期应优先围绕"两减一增一调一优"5大目标开展"减污降碳"行动。这5大目标既是碳达峰、碳中和需采取的必然行动,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具体目标和措施包括:一是要减少资源利用;二是要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增加碳汇功能;四是调整能源结构;五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高吉喜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 被引量:8 2022年 秦岭地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秦岭中部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分析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且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尚不明确,因此探究该区域长时序的植被生长状况有助于了解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及植被生长情况。本文利用Landsat、MODIS、GLASS等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分析了秦岭中部地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二三十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覆盖度(FV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变化情况,并综合4个指标探究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情况与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部与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南部的植被类型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2)在趋势上,各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或维持稳定状态;3)综合各指标发现,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成效良好,但极个别地区仍需要重点关注。 王晓雅 凌子燕 陈研 翟俊 邓雅文 荔琢 彭凯锋关键词:植被指数 遥感 基于GEDI波形数据的不同季节森林冠层高度估测 2025年 为解决星载LiDAR(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GEDI(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发射波激光脉冲难以穿透密林区森林冠层从而精准获取林下地形信息,以及在高坡度地形会增加GEDI林分冠层回波与林下地形回波重叠度进而难以高精度估测森林冠层高度的问题,结合冬季阔叶林落叶特性及GEDI发射波激光脉冲有强穿透性的特点,对GEDI波形长度参数按照不同季节森林构建冠层高度估测模型,分析GEDI不同百分比波形长度参数rh_aN在夏季、冬季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之后引入地形坡度因子DTM数据修正森林冠层高度估测模型,分坡度估测森林冠层高度,解决由高坡度地形引起的林分冠层回波与林下地形回波重叠导致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偏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森林冠层高度估测决定系数R^(2)为0.573,均方根误差(RMSE)为3.695 m;冬季估测R^(2)为0.633,RMSE为3.671 m;冬季森林冠层高度估测模型经地形坡度校正后整体估测精度R^(2)为0.709,RMSE为3.271 m。冬季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明显优于夏季,且引入地形坡度因子后能有效提高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森林冠层高度估测精度。 蔡龙涛 何家胜 吴军 韩雪蓉 王玉 邢泽坤关键词:地形坡度 “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灾后十年生态恢复状况评估 被引量:8 2020年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杨渺 杨渺 侯鹏 翟俊 祝汉收 谭婷 李波关键词:汶川地震 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结构 土壤元素 群落结构 一种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塔基视频的河流流量实时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塔基视频的河流流量实时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无人机数据及野外实测数据获取;三维数字河道模型生成;河宽‑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构建;塔基视频数据以及摄像头参数获取;实时水面线提取;实时河流宽度... 刘思含 娄和震 潘子豪 杨胜天 蔡明勇 周柏池 谢宇浩 游代安 付卓 滕佳华 殷守敬 丁建新 龚记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本底清单确定及更新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本底清单确定及更新方法和装置,属于水源地监测领域。该方法融合卫星遥感信息与现场信息获取水源地环境风险源的更新数据,自动更新水源地环境风险源本底清单,形成真实的风险源清单,该清单可用于... 姚延娟 杨海军 徐奥 荣学谦 朱海涛 檀畅 吴艳婷 李亚龙 胡晶晶 刘慧明 王飞 徐宁宁 吴强文献传递 鄱阳湖湿地生态变化遥感监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7 2019年 鄱阳湖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变化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鄱阳湖区生态系统变化和水域变化,为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建议。通过分析鄱阳湖区1980~2015年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水域变化,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区1980~2015年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下降,而城镇等非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上升较快。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鄱阳湖区主要生态系统,由于受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影响,面积下降迅速。(2)近32年鄱阳湖区季节性水域面积波动较大,常年性水域面积相对较为稳定,2000年之后,鄱阳湖区季节性水域面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3)鄱阳湖区以高淹没频率为主,占整个湖区的14.32%,高淹没频率变化强度以减弱为主,表明高淹没区水体稳定性增强。低淹没频率占湖区的3.18%,低淹没频率变化强度以增强为主,说明水陆交界区演替增强。(4)36.81%的新增季节性水体生态系统类型为农田,39.10%的丧失季节性水体生态系统类型为农田,由此可见,农田是除湿地生态系统外影响季节性水体转换的重要因素。(5)鄱阳湖区应严控围湖造田和周边城市建设,严防开发建设挤占湿地生态空间;加强入湖河流水质评估和规划,保证湖水淹没能维持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平衡。 王永财 侯鹏 万华伟 翟俊 杨旻 闻瑞红 陈妍关键词:湿地 遥感 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5年 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为系统总结以往研究,分析研究趋势和发现当今研究热点,首先利用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关键词检索,筛选了2000—2024年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然后,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煤矿甲烷遥感监测领域文献呈显著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达20%;发文量排名靠前的国家为美国(181篇)和中国(98篇),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紧随其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66篇发文量居机构首位,中国科学院位列全球第6;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卫星遥感监测、甲烷浓度反演、甲烷量化估算以及数据智能处理;国外研究更多聚焦于全球甲烷排放的监测及政策驱动下的技术创新,我国则在煤矿甲烷排放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方面表现突出;根据文献共被引分析,高分辨率遥感与反演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甲烷排放监测的时空精度,遥感监测精度和效率、数据智能化处理与算法、多平台集成与融合、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等为未来研究方向。 崔希民 郭伟 史国斌 李晴晴 么寒思 张玉环 赵玉玲 RIENOW Andreas关键词:遥感监测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分析 气候变化 遥感监测2018年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特征及变化 本文基于2017、2018年Aura/OMI对流层NO2柱浓度数据,遥感监测了2018年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1)中国对流层NO2浓度分布差异较大,中东部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区域处于较低水平;2)... 周春艳 张连华 厉青 张建辉 王中挺 陈辉 马鹏飞 张玉环关键词:对流层 二氧化氮 遥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