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

作品数:142 被引量:812H指数:16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21篇专利

领域

  • 121篇建筑科学
  • 12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85篇基坑
  • 43篇深基坑
  • 42篇基坑工程
  • 34篇软土
  • 19篇建筑
  • 15篇支护
  • 15篇深基坑工程
  • 13篇地铁
  • 12篇超深
  • 11篇软土地区
  • 10篇地基
  • 10篇水泥土
  • 9篇地下空间
  • 9篇软土地层
  • 9篇深大
  • 8篇深大基坑
  • 8篇隔水帷幕
  • 8篇沉降
  • 7篇三维有限元
  • 7篇受力

机构

  • 142篇华东建筑设计...
  • 17篇同济大学
  • 15篇华东建筑集团...
  • 4篇中国建筑一局...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隧道工程...
  • 2篇广州大学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青岛理工大学
  • 2篇上海市隧道工...
  • 2篇重庆大学
  • 2篇中国建筑第八...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上海市基础工...
  • 1篇北京城建设计...
  • 1篇云南建投第一...

作者

  • 7篇王卫东
  • 2篇周航
  • 2篇张明义
  • 2篇王永洪
  • 1篇丁文其
  • 1篇丰土根
  • 1篇何平
  • 1篇吴江斌
  • 1篇袁聚云
  • 1篇郑刚
  • 1篇李林
  • 1篇阮永芬
  • 1篇傅怡
  • 1篇张治国
  • 1篇梁发云
  • 1篇杨涛
  • 1篇孙建军
  • 1篇顾晓强
  • 1篇金国栋
  • 1篇张娇

传媒

  • 14篇地下空间与工...
  • 11篇建筑结构
  • 8篇施工技术
  • 8篇施工技术(中...
  • 7篇岩土工程学报
  • 6篇建筑科学
  • 6篇岩土力学
  • 4篇建筑结构学报
  • 4篇建筑施工
  • 4篇土工基础
  • 4篇山西建筑
  • 3篇土木工程学报
  • 3篇四川建筑科学...
  • 2篇建筑科学与工...
  • 2篇隧道建设(中...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岩土工程技术
  • 1篇工程质量

年份

  • 8篇2025
  • 22篇2024
  • 22篇2023
  • 9篇2022
  • 10篇2021
  • 22篇2020
  • 9篇2019
  • 29篇2018
  • 11篇2017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静钻根植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桩基,具有低噪声、无挤土、少排泥等优势,可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中。基于现场抗压和抗拔静载试验及桩身内力测试,分析了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的竖向承载变形特性以及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分布。研究结...
王卫东凌造吴江斌袁聚云
关键词:静载试验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超深大基坑工程变形性状实测分析被引量:27
2020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设置5层地下室,基坑总面积为48860m2,周长约为950m,基坑普遍区域挖深为26.5m,以此超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分析了软土层中顺逆作分区交叉实施的基坑变形特性。结果表明:顺作区和逆作区外围地下连续墙各测点的侧向位移规律相似,最终变形形态为“纺锤形”,且变形空间效应显著;逆作区受顺作区开挖卸荷及时间效应的影响,侧向位移增量较大,逆作区开挖对已完成地下结构施工的顺作区影响有限,中隔墙在逆作区开挖期间墙体产生侧向位移回复趋势;顺、逆作区墙后地表沉降分布形态相似,均呈现凹槽形,且无量纲化的地表沉降曲线均位于上海地区地表沉降统计的包络线范围内;在顺作施工而逆作区处于暂停状态期间,逆作区地表沉降发展显著。
王卫东徐中华宗露丹陈永才
关键词:基坑工程顺作法逆作法地表沉降
软土地层45m级超深基坑工程实测变形性状分析被引量:8
2024年
以上海软土地区某挖深45m级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其实测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大,且变形空间效应显著;由于开挖深度大,地下连续墙的绝对侧向变形量也较大,但最大侧向位移平均值与开挖深度的比值仅为0.43%,与上海软土地区挖深小于30m的基坑变形统计平均值接近;地下连续墙及立柱受开挖卸荷影响,竖向位移表现为隆起,且在底板浇筑工况下隆起值趋于稳定,立柱的最大回弹达65mm;各道支撑轴力增量基本发生在紧邻下方土体开挖工况,且最大轴力值基本发生在第六、七、八道支撑中;基坑外地表沉降均呈“凹槽形”,随施工阶段的推移地表沉降逐步增加,且发生最大沉降的位置随之逐步向坑外发展,而无量纲化地表沉降仍处于上海软土地区统计的沉降包络线范围之内;此外,基坑周边管线、磁悬浮的变形均较小,表明基坑工程的安全可控。
徐中华王卫东宗露丹朱殷航翁其平张佶
关键词:超深基坑软土变形性状地表沉降
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体系超长对撑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支撑形式,不仅可以形成支撑之间的巨大空间,改善施工条件,大大提高挖土效率,减少支撑结构的安装和拆除工期,而且可以通过预应力有效控制基坑变形。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对撑在设计时需满足四个方面要求:强度要求、单肢稳定性、平面外稳定性要求和平面内稳定性要求。其中,关于强度、单肢稳定性、平面外稳定性在《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均有明确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关于平面内稳定性,现行规范对于考虑侧向弹性约束的组合构件的计算长度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三维数值分析对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中长对撑平面内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提出能够应用于工程的计算方法。
苏银君
关键词:稳定性
上海典型黏土小应变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在小应变水平下土体的刚度特性明显不同于常规试验得到的土体刚度,正确评价土体的小应变特性对于基坑、隧道等地下工程的变形分析具有重要作用。采用装有霍尔效应局部应变传感器的三轴试验和配有弯曲元的共振柱试验,研究上海典型天然黏性土的小应变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土体剪切模量增大;第(2)^(5)层的小应变刚度衰减规律基本一致,第(6)层土因其明显的超固结特性,其刚度衰减速率明显大于其他土层;共振柱试验给出了各层土样的初始剪切模量以及归一化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的关系;三轴和共振柱试验均揭示了上海典型黏性土的剪切模量在小应变范围内随剪应变增加呈非线性衰减的规律。
张娇王卫东徐中华李青
关键词:刚度衰减非线性
地下空间开发对其三面围合历保建筑影响实测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分析上海软土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某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基坑施工对周边三面合围历史保护建筑的影响。深基坑分为三个区先后顺作实施,并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历史保护建筑进行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加固,以控制新增地下空间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基坑开挖前的历史保护建筑基础加固、基坑围护体施工、坑内被动区土体加固、工程桩施工等工程活动引起周边历史保护建筑沉降约占其总沉降的一半左右;历史保护建筑沉降内侧大而外侧小,中部大而角部小,各测点的沉降同其与基坑的距离大致线性相关;基坑开挖引起地下连续墙变形的空间效应会对紧邻的建筑变形产生显著影响,地下连续墙侧移大的区域引起建筑物的附加沉降也越大;基坑开挖引起了建筑物一定程度的倾斜回复,其最大差异沉降为1/468,最大倾斜变化量仅0.32‰,原有裂缝未进一步发展,说明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加固保障了建筑物安全。
徐中华顾正瑞王卫东胡耘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深基坑历史保护建筑沉降
基于小应变本构模型的复杂基坑群三维分析
2025年
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坑群工程,软土地区大规模基坑群在开挖过程中面临变形控制难度大、风险高的挑战,掌握软土地区基坑群受力和变形性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对于保障基坑群的安全和采用合理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以上海软土地区乍浦路天潼路基坑群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建立了三维分析模型,采用能够表征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HS-Small本构模型,系统研究了基坑群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和邻近隧道位移等发展特征,通过有限元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深入探讨了基坑群的受力和变形性状。结果表明:软土地区基坑群开挖工程中,土体剪应变均处于1%以下的小应变范围,说明了基坑群有限元分析采用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的必要性;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能够较好吻合,该方法适用于软土地区复杂环境下基坑群工程的分析。
顾正瑞徐中华王卫东陈畅
关键词:小应变三维有限元变形性状
深大基坑有限跨结构抗侧力的计算分析
2024年
中大型基坑工程在应用中心岛方案并施工有限跨结构的过程中会因深大基坑分区开挖工况所限,支撑体系产生不平衡土压力,并以水平侧力的形式通过支撑传递到坑内。对此设计了将水平侧力施加到地下室已建结构体系上,由地下结构的梁板柱和工程桩共同承担的方案。此情况下在近受力端的结构构件将表现出较大的内力和结构变形。因而在水平侧力较大的条件下需要提出切实有效的加强措施提高受力端结构刚度,并将整体受力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通过三维数值分析对有限跨结构在深大基坑中的抗水平侧力进行了模拟和讨论,并比选了几种结构加强方案。结果表明,该体系在受力端设计斜撑压杆加强能够有效提高结构抗水平侧力能力。
范冠博周鼎常林越
关键词:深大基坑
超深地下连续墙不同工艺施工土体位移实测分析
2025年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作为软土深基坑工程重要围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应用也越来越深,最大深度已超过100 m。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对土体的变形影响成为施工控制关键之一,目前对施工全过程土体位移影响的时空分析以及不同成槽工艺的影响分析还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两组不同深度(50 m和70 m)地下连续墙采用不同施工工艺(抓斗成槽、抓铣结合成槽)的现场试验,分析了施工全过程对土体位移的时空影响。实测表明,地下连续墙施工期间土体位移经历了“成槽期缓慢发展、静置期快速发展、浇筑期少量恢复”三个阶段;槽段静置期间土体位移增长较快,位移增量约1~3倍,尽快完成混凝土浇筑有利于土体变形控制;混凝土浇筑期间水平位移的恢复量相比地面沉降明显;最终单幅墙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土体水平位移均未超过10 mm;铣槽机成槽对土体位移的影响与抓斗成槽有显著差别,铣削过程中产生挤土;地下连续墙每幅槽段施工对紧邻的土体影响较显著,对远离的区域影响较小,墙幅连续施工有一定叠加影响但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影响的量化评估提供参考。
常林越王卫东宋青君
关键词:深基坑超深地下连续墙土体位移
沿江超深超大基坑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被引量:2
2018年
武汉绿地中心号称"中南第一楼",项目西侧紧邻长江,地下设置5~6层地下室,开挖深度27~34 m,是湖北省迄今为止最深的大规模基坑工程。在基坑工程建设中,采用"分区顺作+中间设缓冲区后作"的总体施工方案,并结合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圆环支撑体系和旋转式下坑栈桥的设计,解决了沿江超深超大基坑工程的降隔水难题及汛期施工安全问题,提高了施工工效,圆满实现了预定的工期目标。
翁其平
关键词:深基坑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