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作品数:319 被引量:444H指数:8
- 相关作者:陈启庆许元振刘志陈琦敏林毓莎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大数据时代高校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广告业态环境,广告与消费者、企业以及媒介关系处于重新建构的时期。面对大数据技术,广告产业信息生产系统、传播方式也面临巨大变革。对此,高校广告教育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能力培养,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特色模式,完成数字化转型。
- 张宁宁
- 关键词:大数据广告教育
- 构建文化认同:妈祖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独特价值被引量:7
- 2023年
- 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成为华侨华人群体的文化记忆与信仰实践,也成为华侨华人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在海外,华侨华人借助妈祖文化形成文化认同,确立异域文化语境中“自我”的社会身份;通过文化求同存异策略,妈祖文化获得居住国“他者”的文化认同。研究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总结其在构建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认同规律,对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和谐互融、多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 张宁宁
- 关键词:妈祖文化文化认同
-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强调技术赋能、实现联通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催生多样性形态、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等特征。在总体性逻辑、基本性逻辑、现实性逻辑、内在性逻辑等发展逻辑框架下,需要基于“互联网+”形成同向同行的管理模式创新合力、基于“互联网+”构建“全程融合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基于“互联网+”创设虚实结合的一体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基于“互联网+”打造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全域生态链,进而形成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路径。
- 杨翎
- 关键词:发展逻辑
- 试论黄仲昭诗歌艺术特色及其渊源
- 2025年
- 探讨黄仲昭诗歌艺术特色及其渊源,以期揭示其诗歌创作背后的审美传统。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比较法,选取黄仲昭、韦应物、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艺术特色上,黄仲昭诗歌结构平稳紧凑,叙述如话家常,抒情节奏张弛有度,遣词造句工整妥帖,意象清朗温润。渊源层面上,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黄仲昭诗歌运用很多东篱意象、菊意象等。受韦应物诗歌影响,黄仲昭诗歌经常使用绿、青、风、雨等意象,语言朴素自然,较少雕琢,喜用叠词。
- 张宁宁
-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韦应物
- 外来传统与本土创造:俄苏文论接受研究——以对《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的辨释为中心
- 2023年
- 俄苏文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苏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中俄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俄中文论关系中的“移植”“误读”“纠偏”“阐发”等四种现象及其主要表现,《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对俄苏文论被中国现代文学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展开重点考察,以探寻其中的思想碰撞、交汇的理路,可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俄中文论关系主要构成在于:1920年代早期对“无产阶级文化派”、1930年代对“拉普”的移植接受及1949年前后中国文论的全盘苏化;对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和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对俄苏文论的缺失进行纠正并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加以“本土创造”。
- 刘志华
- 关键词:俄苏文论政治性革命文学比较诗学
- 闽商在海南的贸易及闽文化的传播
- 2016年
- 闽文化通过商人以商贸活动的方式与当地文化发生交流与整合,最终使妈祖崇拜风俗,以及重商风气得以在海南传播、发展,为海南与福建省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 孟建煌
- 关键词:闽商闽文化
- 孔庙传播与儒家文化符号的关联度被引量:3
- 2016年
- 从历时性的角度,借助媒介文化的理论分析孔庙的文化传播功能。依照历时性的视角思考孔庙的存在及发展,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文化状态。回首过往,政治对于孔庙的符号表征起到了制约性的作用,增强了孔庙的政治指向性。儒家文化在政治的强势介入与博弈之下,让渡了其文化功能,而凸显了其文化权利的功能。放眼现在及将来,孔庙在文化意指的表征之下,其作为"神圣空间"的存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现代传播仍有着积极意义。
- 吉峰
- 关键词:文化创新
- 文博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传播符号运用解读
- 2025年
- 对《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传播符号的运用进行解读,以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中的第二阶层符号为主线,阐释视听符号的创新表达、叙事符号的运用特点以及最终的表达路径,分析《如果国宝会说话》如何运用符号表达实现文物文化的现代化转义,从而引起受众对文物的关注,唤醒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这亦是罗兰·巴特第二阶符号系统的逻辑。
- 阙琼吉峰
- 关键词:文化传播
- 镜像理论视阈下恋爱观察类真人秀的叙事建构——以《心动的信号》第七季为例
- 2025年
-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心动的信号》第七季展开叙事研究,探讨恋爱观察类真人秀的镜像化叙事建构机制。研究显示,这类节目通过构建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微观世界,形成独特的叙事模式。节目叙事策略分为镜像前期的“自我”身份认同、镜像中期的“他者”自我审视和镜像后期的现实社会婚恋观折射。同时,节目通过第一现场的“后台表演”、第二现场的分析讨论和第三现场的情绪共情,构建了三重空间叙事视角,既映射出当代青年的婚恋困境,又参与塑造社会情感认知。
- 孙心怡许元振
- 关键词:镜像理论叙事效果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符号表征与互动——以湄洲妈祖石雕像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传播及交流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两岸传统文化符号互动是两岸文化融合的重要介质。湄洲妈祖石雕像作为当代室外妈祖石雕像的典型代表,既是妈祖文化景观的外显符号,又是区域互动交流的内隐符号。以湄洲妈祖石雕像为例,采用符号学、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妈祖石雕像的组合元素及其伴随文本,剖析妈祖新形象,系统阐述妈祖石雕像接收方的解释意义和发出方的意图意义,揭示妈祖石雕像的意义契合情况。湄洲妈祖石雕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推动了雕刻类妈祖像由仪式之“像”创造性转化为景观之“像”和互动之“像”,建构和延续了妈祖文化认同,维系了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 帅志强何玲玲
- 关键词: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