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品数:2,654 被引量:12,001H指数:34
相关作者:吴彩斌王海宁唐敏康王晓军陈江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63篇期刊文章
  • 14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59篇矿业工程
  • 5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0篇建筑科学
  • 129篇冶金工程
  • 128篇化学工程
  • 126篇天文地球
  • 113篇文化科学
  • 63篇理学
  • 4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9篇经济管理
  • 38篇农业科学
  • 28篇一般工业技术
  • 2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7篇生物学
  • 16篇水利工程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9篇电气工程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机械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7篇浮选
  • 170篇选矿
  • 143篇充填
  • 142篇数值模拟
  • 142篇值模拟
  • 129篇废水
  • 128篇离子型稀土
  • 112篇铁矿
  • 106篇稀土矿
  • 102篇离子
  • 99篇尾矿
  • 97篇钨矿
  • 86篇爆破
  • 86篇充填体
  • 81篇铜矿
  • 80篇矿石
  • 72篇离子型稀土矿
  • 71篇尾砂
  • 71篇矿物
  • 70篇污染

机构

  • 2,606篇江西理工大学
  • 50篇中南大学
  • 48篇北京科技大学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6篇中国矿业大学
  • 35篇紫金矿业集团...
  • 33篇教育部
  • 19篇西部矿业股份...
  • 19篇江西国泰五洲...
  • 17篇南京大学
  • 16篇崇义章源钨业...
  • 15篇武汉理工大学
  • 15篇江西离子型稀...
  • 14篇赣州有色冶金...
  • 14篇西北矿冶研究...
  • 12篇同济大学
  • 12篇玉溪师范学院
  • 11篇中钢集团马鞍...
  • 10篇中国科学院武...
  • 10篇中钢集团马鞍...

作者

  • 148篇赵奎
  • 130篇邱廷省
  • 129篇罗仙平
  • 103篇饶运章
  • 97篇王晓军
  • 77篇吴彩斌
  • 73篇黄万抚
  • 68篇艾光华
  • 59篇曾鹏
  • 57篇陈飞
  • 57篇陈云嫩
  • 51篇匡敬忠
  • 47篇董冰岩
  • 46篇王海宁
  • 45篇唐敏康
  • 44篇陈祖云
  • 42篇严群
  • 41篇方夕辉
  • 39篇邓飞
  • 39篇何桂春

传媒

  • 332篇有色金属科学...
  • 162篇金属矿山
  • 155篇矿业研究与开...
  • 138篇江西理工大学...
  • 73篇现代矿业
  • 67篇中国钨业
  • 54篇有色金属工程
  • 47篇化工矿物与加...
  • 41篇有色金属(选...
  • 40篇中国矿业
  • 39篇矿山机械
  • 39篇黄金科学技术
  • 34篇应用化工
  • 30篇非金属矿
  • 30篇矿冶工程
  • 28篇稀土
  • 26篇中国有色金属...
  • 26篇采矿技术
  • 25篇中国稀土学报
  • 23篇硅酸盐通报

年份

  • 96篇2025
  • 151篇2024
  • 149篇2023
  • 180篇2022
  • 134篇2021
  • 130篇2020
  • 148篇2019
  • 159篇2018
  • 224篇2017
  • 220篇2016
  • 187篇2015
  • 141篇2014
  • 130篇2013
  • 141篇2012
  • 120篇2011
  • 78篇2010
  • 83篇2009
  • 85篇2008
  • 44篇2007
  • 6篇2006
2,6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抗砷基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讨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抗砷基因多样性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出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喜温嗜酸硫杆菌(A.caldus)和耐冷嗜酸硫杆菌(A.ferrivorans)共49个抗砷基因,主要包括构成ars操纵子模式的arsA、arsB、arsC、arsD、arsH和arsR基因,为嗜酸硫杆菌重要的抗砷遗传因子。研究了49个抗砷基因的聚类与进化关系、理化性质、二级结构、跨膜区、亚细胞定位、砷结合位点等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抗砷基因聚类为11个组,第2组抗砷基因(arsB)为嗜酸硫杆菌所共有,编码泵砷内膜蛋白(ArsB),该基因可能为嗜酸硫杆菌抗砷机制所必需;聚类和进化分析表明其中5个抗砷基因可能源于基因水平迁移;脂溶指数分析显示25个抗砷蛋白脂溶指数大于100,为亲水性蛋白,其余24个抗砷蛋白脂溶指数均小于100,为疏水性蛋白;从不稳定指数分析结果可知,大部分抗砷转录调控因子ArsR是不稳定的,49个抗砷基因蛋白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扩展链结构3种形式组成。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抗砷蛋白在细菌内膜、细菌外膜和细胞周质空间均有出现,ArsB具有10-11个跨膜区;所有抗砷蛋白均无信号肽。对嗜酸硫杆菌的ArsC、ArsD和ArsH抗砷功能蛋白与砷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和建模,发现活性位点均存在Cys残基;与其他抗砷蛋白结合位点(含Cys残基)不同的是,Acife1530(ArsA)2个甲硫氨酸(Met)与As(III)直接结合,暗示着Met残基中存在与Cys残基功能相同的巯基,由此可见,Cys残基或Met残基的巯基对于构成嗜酸硫杆菌抗砷功能蛋白与砷结合的活性位点是必不可少的。
赵永红张静周丹彭艳平余水静
关键词:抗砷基因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
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我国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现状,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为例,提出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课程体系具备模块化和特色化特点,这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余水静邓扬悟宋秋华
关键词:特色学科建设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高压针-板脉冲火花放电协同Ag改性的复合型催化材料处理盐酸盐四环素
2023年
采用高压针-板脉冲火花放电协同负载型光催化剂Ag/BiVO4对盐酸盐四环素(TCH)抗生素模拟废水进行去除实验.通过溶胶-凝胶与掺杂法合成复合型Ag/BiVO4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BET表征技术分析Ag/BiVO4催化剂的基本特性,考察了不同Ag负载量的催化剂、不同投加量和不同反应体系pH值对TCH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放电电压为24 kV,频率为60 Hz,气体流量为2.5 L·min^(−1),电极间距为7 mm,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1,溶液电导率为200μs·cm−1,同时添加含量为0.1 g 1%Ag/BiVO4催化剂与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协同去除TCH的效果最好,盐酸四环素的去除率可达到99.8%,矿化率最高为67.8%.高压脉冲放电可以改变催化剂的晶形和结构,并且在掺杂一定量的Ag后BiVO4催化剂表面变得更加密集,颗粒均匀,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多,促进了催化反应,进一步加强了对TCH的去除.
董冰岩涂文娟李贞栋王佩祥罗婷
关键词:脉冲放电废水降解
氧化铁负载影响钨在高岭石上的吸附
2025年
我国江西省钨矿分布较多,尾矿中钨(W)通过多种途径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对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危害。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对W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因此,研究选择钨矿分布区的典型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KA)制备氧化铁负载高岭石(Fe—KA),研究Fe—KA对高岭石对W的吸附行为的影响,为准确评价W的环境风险和探索其化学行为提供参考。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KA对W的吸附过程可以用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W的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Fe—KA对W的吸附动力学用一级动力学和二级动力学均能拟合且差异不大,表明吸附过程并非完全依赖于表面的铁氧化物膜,高岭石对W仍具有吸附作用;pH值对吸附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降低,KA对W的吸附容量增加,可能是由于溶液中OH^(-)含量减少,减缓了OH^(-)与W的吸附竞争,另外在pH值为3~5时可获得较好的吸附效果,可能归因于W的聚合过程。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两种吸附剂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R^(2))均降低,对于Freundlich模型而言,KA的模型拟合度也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但Fe—KA的最佳拟合度出现在35℃。对于Langmuir模型,KA和Fe—KA的饱和吸附容量均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温度下W的聚合过程差异所致。原位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Fe—KA吸附W后在826 cm^(-1)处的吸收峰是内圈络合反应形成的Fe—O—W复合物所致,而在938 cm^(-1)处的峰可能来自948 cm^(-1)处峰的位移。高岭石在负载铁氧化物前后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显示,Fe—KA的高岭石特征峰强度显著降低,证实高岭石表面已被杂质覆盖。在Fe—KA的XRD谱图中未检测到明显的含铁矿物,但能量色散光谱(EDS)证实铁已成功负载到高岭石表面,这可能是研究中制备的铁氧化物结晶度较低所致。Fe—KA对土壤中W的有效吸附为钨矿区土壤修�
刘鹏郑小俊周步蟾陈明
关键词:氧化铁高岭石
灰砂比对尾砂充填体峰后承载阶段损伤演化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不同灰砂比对充填体残余损伤阶段损坏演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在试验机上进行不同灰砂比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不同灰砂比充填体在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再运用损伤力学理论得出不同灰砂比充填体的损伤本构方程及损伤演化方程。分析实验结果可知:随着灰砂比降低,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峰值应力对应的损伤值降低;随着灰砂比增大,充填体峰后损伤值增大,即加快了充填体的破坏,但达到一定比例时,充填体损伤增长率降低,此时灰砂比抑制了充填体的破坏,临界灰砂比在1∶4~1∶8。
杨世兴付玉华张康康杨明山
关键词:灰砂比全尾砂充填本构方程
江西某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石选矿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江西某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石有用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共生关系密切,特别是闪锌矿内部普遍包裹有乳浊状的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及细小颗粒状的黄铁矿,有时也见包裹有细小颗粒的方铅矿,导致锌矿物充分单体解离较困难,矿石性质复杂.针对该矿石特点,采用铅锌依次优先浮选工艺流程进行选矿试验,获得了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2.48%和88.42%的铅精矿、锌品位和锌回收率分别为50.85%和84.96%锌精矿,并使矿石中的伴生银得到了有效富集,为合理开发该矿石资源提供了依据.
沈同喜余新阳
关键词:优先浮选
新型捕收剂浮选硫化矿中铜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四川某复杂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试验研究。最终采用铜铅锌优先浮选的工艺流程,以及新型高效铜捕收剂QA-02,在确定了最佳粗选和精选条件后,进行了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含铜20.50%,回收率达70.03%的铜精矿;含铅58.67%,回收率为84.40%的铅精矿;含锌50.76%,回收率达82.77%的锌精矿。回收富集在铜、铅、锌精矿中有价金属银达90.63%的选别指标,实现了对该矿石综合利用的目标。
邱廷省钟建峰解志锋余雄黄雄
关键词:优先浮选
深部矿体下向进路方向与回采顺序的优化设计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优化下向进路方向和回采顺序,在调查分析江西某铜矿开采盘区矿岩结构面的基础上,利用结构面网络模拟方法搜索了不同进路方向的关键块体数量和重量,并结合进路方向与层间破碎带走向及最大水平构造应力的关系,构建了下向进路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进路结构、侧帮充填体的充填间隔时间和侧帮关键块体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回采顺序的优化方法。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盘区上下分层进路方向的最佳组合为20°和160°,回采顺序采用"隔一采一"的原则最为合理。与生产实践对比表明,评价方法简单易行,评价结果合理可靠。
何书赵奎陈飞黄博
关键词:深部矿体下向进路稳定性回采顺序优化设计
火试金法测定精炼金的金含量被引量:22
2008年
介绍了用火试金法测定精炼金(99.509/5~99.99%,w%)中金的含量。讨论了称样量,银、铅的加入量,灰吹温度,碾片厚度及长宽,分金温度,分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对英国伦敦黄金白银市场协会(LBMA)的样品进行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0319/6,极差小于0.0119/5,测定值与认证值相符。
王世辉叶雪均胡敏
关键词:火试金法
NaF作用下长石和石英选择性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2025年
长石与石英同属架状硅酸盐矿物,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相近,导致传统浮选工艺难以实现有效分离。以长石和石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作为阳离子捕收剂,以氟化钠(NaF)作为浮选调整剂,系统探究NaF对两种矿物浮选行为的调控机制。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NaF能够有效抑制石英的可浮性,同时对长石的可浮性表现出较弱的活化作用,从而显著增强了长石与石英之间浮选性能的差异性。针对Al_(2)O_(3)初始品位为9.14%的人工混合矿样,经NaF调控后的浮选精矿中Al_(2)O_(3)品位提升至18.11%,成功实现了长石与石英的高效分离。接触角分析结果显示,添加NaF后石英接触角由67.8°急剧下降至26.4°,而长石接触角则从69.5°上升至76.8°。这种显著的润湿性差异表明,NaF通过选择性改变矿物表面化学特性,使长石与石英的疏水性差异显著扩大,为二者浮选分离提供了重要的界面化学依据。FTIR、XPS分析结果表明,NaF和1831在长石和石英表面均会发生吸附。NaF与长石表面Al^(3+)发生化学吸附,生成[AlF_6]^(3-)阴离子可以作为活性位点与矿浆中的R―N(CH_(3))_(3)^(+)发生静电吸附,有助于提高长石的可浮性。NaF与石英表面的Si―O^(-)发生化学吸附,生成SiOF,阻碍了R―N(CH_(3))_(3)^(+)在石英表面的吸附,进而对石英的浮选产生抑制作用。长石和石英的可浮性差异扩大,从而实现了长石和石英的选择性浮选分离。
白婉婷胡鑫林辉阳李恩昊姚鲁帅熊庆刘子帅刘子帅
关键词:长石石英氟化钠浮选机理
共26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