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 作品数:1,066 被引量:2,460H指数:17
- 相关作者:江晓原李侠闫宏秀纪志刚黄庆桥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从“《大衍》写《九执》”公案中的南宫说看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华的地位及其影响
-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
- 钮卫星
- 文献传递
- 民国时期的工程名词统一工作——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中心
- 2014年
- 工程名词是工程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一。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高度重视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工程名词编译机构,拟定了工程名词的编审准则,编译和审定了大量工程名词,为中国工程名词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 邹乐华关增建
- 国际子午线会议之述评被引量:1
- 2010年
- 国际子午线会议是19世纪世界时间标准化最重要的环节。在北美和欧洲,铁路和电报的出现已经成为了国家时区系统创立的先兆,时间标准的统一问题迫切要求通过一些国际协定加以解决。在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被通过的7条决议,标志着格林尼治被正式采纳为本初子午线,为全球的经度和时间确立了一个基点。国际子午线会议的真实影响与意义值得探讨。
- 韩卿关增建
- 关键词:决议
- 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史看学科发展(下)
- 2022年
- 二、新中国的建设期(1949-1979)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交通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交通大学坚决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培养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人才为办学目的,积极参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
- 杨蓉李侠
-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教育新民主主义社会办学目的
- 美国国防部检验基础科学:争议、影响及现实启示
- 2025年
- 论文考察了美国基础科学政策转变过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1965年,美国国防部启动“回顾”项目对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关系展开定量研究,结论与布什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有关基础科学的结论完全背道而驰。此项研究随即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论文考察了“回顾”项目引发的争议,以及该项目对国防部基础科学资助政策制定产生的直接影响,并结合当下国内学界对科学与技术关系认识的实际情况,从三方面总结了重要启示。
- 穆蕴秋江晓原
- 关键词: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拉着滚动条读历史
- 2004年
- 吴慧
- 关键词:日食观测书评
- 哲学之眼与科学之根被引量:1
- 2014年
- 1959年5月7号,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C?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05-1980)在里德讲座上作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演讲:两种文化。由此正式拉开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纠结的历史序幕,这个演讲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科学与文化之间长期存在的相互蔑视,以及双方之间从合作走向分道扬镳的尴尬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是近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表征,由此带来的潜台词就是工业化以后,人文知识可以终结了。事情真的如看起来这么简单吗?科学是否可以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而不再需要它的思想土壤?时至今日,54年前的魔咒仍然没有破解,境况甚至比斯诺时代更糟。
- 李侠
- 关键词:坐标系科学哲学家追求真理审美之维
- 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国科学地图的风貌。通过定量分析、对比性研究,从中国自身的地理版图,到中国与世界的地理格局,逐一分析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流动历程,剖析在整个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涌现出的各种科学文化思潮,阐明中西方科学关系的转变是文化思潮争论的焦点,进而提出21世纪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未来发展格局。
- 侯蓉英
- 心理内容的“盈亏模型”与醉酒经验中的认知被引量:2
- 2014年
- 通过对醉酒经验的考察,提出表征中的心理内容盈亏模型,揭示心理内容的形成机制和心理内容的加载模式,以及从意识到心理内容的认知链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心理内容整合中的绑定问题。
- 李侠郭巧懿
- 关键词:心理内容
- 科研诚信库存与道德地图
- 2017年
- 临近岁末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社会通报了过去两年间查处的8个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并公布61份案件处理决定,空前的处罚力度让社会见识了管理部门杜绝科研不端现象的坚定决心。高压之下,科研不端现象的大幅改善值得预期。但也毋庸讳言,与事后严惩相比,防范与处置长效机制是我国学术生态建设中更值得关注的方面,其要义则在厘清学术不端频发的文化与制度根源。这是本期两篇评论的共同出发点:
- 李侠
- 关键词:学术不端科研不端行为学术生态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