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2)
- 作品数:15 被引量:741H指数:13
- 相关作者:王云才陈田孙艺惠石忆邵史欣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绿道规划中的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保护策略——以上海市宝山绿道为例
- 作为具有多目标导向和多功能综合的网络体系,城市绿道的历史文化功能得到逐步认识和研究应用。通过针对上海市宝山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出在城市绿道发展中融合地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探讨绿道规划设计中实现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
- 王敏鲍鲁泉
- 关键词:绿道地域文化多样性
- 文献传递
- 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被引量:42
- 2009年
-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 孙艺惠陈田张萌
- 关键词:旅游古镇
- 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被引量:87
- 2009年
- 城市是典型的人工景观系统,具有景观破碎化现象严重、高连通性低连接度等特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理论,探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连通性和连接度的内涵和特征,在城市景观生态网络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连接度指数、廊道密度和引入交通网络指数等建立起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中道路网络、绿地网络、水系网络及其形成的"三网合一"的复合网络连接度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从评价结果来看,单个网络的连接度较高但特征各不相同。将水系网络、路网和绿地网络进行复合的一体化网络的连接度却急剧下降,揭示出上海城市景观生态网络存在分割多、连接少的网络平面化特征。
- 王云才
- 关键词:生态评价
- 基于女性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空间分析被引量:37
- 2011年
- 结合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以女性视角分析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忽视女性生理心理需要的问题。在认同规划设计一般规律的同时,发现男性标准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普遍存在,提出风景园林规划中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平等"是建立在所有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应在考虑性别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女性生理心理的需求,为其营造具有安全性、感性化、舒适性、标示性的绿地活动空间。
- 李佳芯王云才
- 关键词:风景园林女性主义女性视角公共空间性别差异
- 发达国家户外开放空间包容性设计经验与启示
- 随着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残障人士进入主流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包容性设计从包容性建筑环境及工业设计等领域扩展到户外活动空间。以日本、美国两个发达国家在户外开放空间包容性设计方面三个不同类型的实际案例为例,分析...
- 张英王云才
-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 文献传递
- 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被引量:69
- 2011年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的破碎度研究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空间破碎度研究的基础上,吸收破碎度研究的经验、理论、观点和方法,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看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方性生境,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时空过程与景观格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连续性和整体性保护的模式。以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2005年和2007年两个时段因村庄合并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景观特征、破碎度和景观动态的对比,揭示出现代工业用地、现代商业用地和现代建筑空间是导致破碎度形成的机理和重点因素,并将影响斑块划分为主动、被动、中性三种变动特征,建立控制、优化和调整的斑块控制体系,以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模式、传统景观空间整合模式和景观组分整合模式,可实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王云才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被引量:110
- 2009年
- 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3个方面,并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对比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平原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构成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
- 王云才
- 关键词:风景园林图式语言
- 宏观生态实现之微观途径——生态文明倡议下风景园林发展的新使命被引量:13
- 2009年
- 生态属性与特征是风景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风景园林应立足国家生态建设的主脉,依托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生态层次及深生态和浅生态的2个哲学观念,积极广泛参与到国土整治与生态恢复设计、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与文化景观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动植物群落与绿色生态空间设计、场地营建与生态空间设计、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设计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领域的过程中,立足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思路和生态法则,以生态格局的整体性、生态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界面的延伸性、物种的多样性、通道的连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扰动的有限性、足迹的平衡性和环境的健康性9个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国家和地方宏观生态建设目标实现的微观途径体系,成为风景园林在新时期的新使命和新挑战。
- 王云才胡玎李文敏
-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文明生态设计
- 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被引量:43
- 2011年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并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针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现代化的复杂过程和众多因子影响,建立以生产空间、居住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为主体,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动力与交通、建筑与院落、村镇聚落、自然生态空间、人工生态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环节共22个指标构成的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的评价体系,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典型,选取建筑空间、水系网络和农业景观3个核心因素进行传统性评价。在传统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为核心,探讨由传统文化景观战略点、文化景观廊道、文化景观的源与汇、踏脚石系统等构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 王云才Patrick MILLERBrian KATEN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5
- 2009年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内涵和关系剖析入手,论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在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存在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欠发达与边缘化现象、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等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
-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
- 关键词: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