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1FZ116)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龙江杨海洋蔡理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医科大学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脑
  • 4篇血脑屏障
  • 4篇脑屏障
  • 3篇细胞
  • 2篇周细胞
  • 2篇脑转移
  • 2篇CXCR4
  • 1篇丹酚酸
  • 1篇丹酚酸B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血瘤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构建
  • 1篇趋化
  • 1篇趋化因子
  • 1篇缺糖
  • 1篇缺氧
  • 1篇转移瘤
  • 1篇细胞肺癌

机构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6篇龙江
  • 3篇杨海洋
  • 1篇蔡理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丹酚酸B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体外血脑屏障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C6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给药组。利用无糖Earle′s液代替培养液在93%N2、2%O2和5%CO2条件下孵育2h模拟缺糖缺氧环境。辣根过氧化物酶通透性实验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变化情况。结果给药组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免疫荧光和超微结构图片显示正常的紧密连接连续和致密,而实验组紧密连结中断和疏松,给药组介于二者之间。结论丹酚酸B能直接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氧引起的血脑屏破坏和降低通透性,为丹酚酸B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机制提供的研究基础。
何吉洪杨海洋龙江
关键词:丹酚酸B血脑屏障缺氧
贝伐单抗治疗脑转移放疗后坏死的临床观察
2014年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治疗脑转移放疗后坏死(R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转移放疗后坏死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单抗治疗10~15 mg/(kg·2周)。比较治疗前后RN的MRI图像改变情况和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贝伐单抗治疗后第1次随访相对于治疗前的RN平均体积在MRI钆增强T1加权图像和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中缩小分别为67.8%和63.3%;第2次随访为66.8%和67.3%;远期随访缩小52.2%和增加56.7%。第1次随访和第2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均开始皮质醇减量治疗,其中13例患者RN相关症状均有改善并较为稳定,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副作用。结论:贝伐单抗用于治疗脑转移RN临床效果明显,并能减少皮质醇用量。
何吉洪龙江
关键词:贝伐单抗脑转移放射性坏死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治疗及耐药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晚期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来源。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若不治疗,整体生存中位时间约2~3个月。传统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但患者总体生存中位时间也不超过1年。近几年,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靶向治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几乎都出现耐药现象,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何吉洪龙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耐药机制
SDF-1α/CXCR4对血脑屏障作用影响探讨研究
目的:探讨SDF-1α/CXCR4生物学轴对体外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人类重组蛋白SDF-1α作用模拟在体状态体外构建的血脑屏障模型(Blood-Brain Barrier,BBB),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脑屏障...
杨海洋龙江
关键词:CXCR4SDF-1Α血脑屏障周细胞
文献传递
应用U251胶质瘤细胞、脑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体外构建血瘤/脑屏障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脑周细胞(PC)和U251胶质瘤细胞(以下简称U251)非接触共培养体外构建稳定的三联血瘤(脑)屏障(BTB/BBB)模型。方法 3种细胞传代培养达一定数目,应用Transwell插槽体外共培养构建BTB/BBB模型,经4h试漏试验、倒置显微镜等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laudin-5、Occludin表达情况及模型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试验评价模型屏障功能。结果 hBMEC呈现出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非接触共培养后呈单层梭形生长,出现其特有的"漩涡"状,形态呈长梭形;PC外形不规则,具有重叠生长特性;U251呈典型的肿瘤细胞生长特性。3种不同方法构建的模型液面试漏实验均出现一定液面差;免疫荧光显示hBMEC细胞间形成连续而致密的连接,但强弱不等。3种模型对HRP通透性显示:单纯hBMEC为43.490%±3.572%、hBMEC+U251为36.540%±1.475%、hBMEC+PC+U251为26.460%±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0,P<0.05)。结论 hBMEC+PC+U251非接触共培养模型的形态结构及屏障功能均比单纯hBMEC和hBMEC+U251更优越,具备更完善的BTB/BBB基本特征和功能,为今后体外研究BTB/BBB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一种新型体外模型工具。
杨海洋蔡理龙江何吉洪
关键词:血脑屏障周细胞U251胶质瘤细胞
SDF-1/CXCR4生物学轴与颅内转移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3年
趋化因SDF-1(CXCL12)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构成的CXCL12/CXCR4生物学轴在神经系统转移瘤细胞的生长、迁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这一特殊生物学轴的研究可以为肿瘤转移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CXCL12/CXCR4生物学轴与脑转移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杨海洋龙江
关键词:CXCR4血脑屏障趋化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