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203)

作品数:29 被引量:752H指数:15
相关作者:胡海清孙龙魏书精罗碧珍周道玮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8篇生态系统
  • 5篇森林生态
  • 5篇森林生态系统
  • 5篇物量
  • 5篇草地
  • 4篇植物
  • 4篇松嫩草地
  • 4篇林型
  • 4篇火干扰
  • 4篇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养分
  • 3篇土壤呼吸
  • 3篇群落
  • 3篇林火
  • 3篇落叶松
  • 2篇兴安落叶松
  • 2篇性状

机构

  • 1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兰州理工大学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吉首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

  • 13篇胡海清
  • 12篇孙龙
  • 10篇魏书精
  • 8篇周道玮
  • 7篇罗碧珍
  • 6篇魏书威
  • 5篇宋彦涛
  • 5篇李强
  • 4篇文正敏
  • 2篇王明玉
  • 2篇刘芳芳
  • 2篇崔洋
  • 2篇王平
  • 2篇袁志忠
  • 2篇颜绍馗
  • 2篇魏云敏
  • 2篇李莹
  • 2篇吴畏
  • 2篇张冉
  • 2篇马洪斌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森林工程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城市规划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嫩草地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随着功能生态学的发展,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松嫩草地为对象,调查该区域植被状况及功能性状特征,通过控制试验研究刈割、施氮、植被低矮稀疏化等干扰条件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性状和羊草群落特征的变化,探讨在自然和干扰条件下物种丰富度、功能群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性状多样性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松嫩草地66种草本植物7个叶片性状特征表明:叶片厚度变异系数最大,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磷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与其他叶片性状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厚度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与其他叶片性状不相关。方差分析表明,叶片十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氮、叶片磷含量在4个功能群(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1年生或2年生植物)间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各个功能群间差异不显著。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丛生禾草有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含量和较低的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氮和磷含量。松嫩草地草本植物叶片氮和磷含量分别为22.7±0.9 mg·g^(-1)和1.8±0.0 mg·g^(-1),氮磷比为13.0,氮相对缺乏。松嫩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高,群落饱和度低,优势种在群落中占的比例大。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各群落间功能群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1年生或2年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关系表明,株高、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等功能性状多样性比物种丰富度、功能群丰富度、均匀度和辛普森指数等多样性指标能更好的预测生产力的变化,支持质量比假说,草地管理中应集中于优势种的管理。
宋彦涛周道玮
关键词:功能性状刈割枯落物
生长季初刈割时间对羊草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研究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在我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了刈割控制实验。刈割起始时间间隔为10d,留茬高度2cm。结果表明:生长季初不同时间刈割对松嫩草地羊草群落特征有显著的影响。5月下旬之前刈割,为家畜提供高品质饲草的同时,对再生羊草种群和群落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进入6月后进行刈割不利于羊草再生,降低了羊草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群落组成中一年生杂草比例增加,饲草质量降低,不利于草地健康维持。但生长季初不同时间刈割,对群落功能群丰富度都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对于羊草占绝对优势的松嫩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对干扰的响应更敏感,在草地管理中应更关注物种丰富度而非功能群丰富度。
宋彦涛周道玮于洋李强乌云娜
关键词:羊草刈割时间干草产量松嫩草地
Effects of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on soil temperature variations被引量:16
2013年
Reduction in vegetation cover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a great impact on soil temperature.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how soil temperature responds to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report the trends of mean annual soil surface and air temperatures recorded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ear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Station for Grassland Farming (ERSGF) from 1961 to 2007, then we setup an experiment using reed (Phragmites australis) stalk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ensities to simul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height and density on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The warming rates of the mean annual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were 0.043 and 0.041C a 1 , respectively. Changes of soil tempera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both increased mean annual maximum and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s.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mean daily temperature, mean daily maximum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ntrast, mean daily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mean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height and density of reed stalks reduc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Mean diurnal soil temperature ranges were smaller than mean diurnal air temperature range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s.
SONG YanTaoZHOU DaoWeiZHANG HongXiangLI GuangDiJIN YingHuaLI Qiang
关键词: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气温记录植被覆盖温度范围
松嫩草地两种广布豆科植物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松嫩草地中五脉山黧豆、野豌豆这两种广泛分布的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布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五脉山黧豆地上生物量分布的最大值为286.25 g/m2,最小为51.73 g/m2,野豌豆的最大地上生物量分布为494.77 g/m2,最小为61.19 g/m2.两种豆科植物种群聚集水平主要在100~200 g/m2和100~300 g/m2.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密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低豆科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更大,而高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幅度较小.与野豌豆相比,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五脉山黧豆生物量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51.73和61.19 g/m2是五脉山黧豆和野豌豆在群落中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两种豆科植物的生态性状可能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促进作用,且单位质量的五脉山黧豆较野豌豆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更强;土壤盐碱程度不会或至少不会单独构成对两种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磷可能是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之一.这个研究为在本区内保护和发展这两种豆科植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强周道玮宋彦涛
关键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群落特征土壤盐碱化
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的估算被引量:24
2013年
根据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调查数据和森林火灾统计资料,结合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室内控制试验数据,估算了小兴安岭1953—2011年森林火灾的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总碳排放量为1.12×107t,年均排放量为1.90×105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1.7%;其中,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3.39×107、1.94×105、1.09×105和7.46×104t,相应年均排放量5.74×105、3.29×104、1.85×103、1.27×103t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的1.4%、1.2%、1.7%和1.1%.不同林型的燃烧效率和单位过火面积的碳排放量均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措施.
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孙龙魏书威文正敏
关键词:森林火灾碳排放
火干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3年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是导致土壤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子。火干扰所排放的含碳气体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以及气候变化。土壤作为巨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储碳库,其与大气碳交换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土壤呼吸,由于土壤的碳储量巨大,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大气CO2浓度的巨大改变,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阐述土壤呼吸的各种测量方法,并对比各种测定方法;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火干扰对土壤呼吸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今后在火干扰对土壤呼吸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同时对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胡海清张富山魏书精孙龙王明玉
关键词: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80
2013年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流通途径,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直接影响,且关系到科学把握全球变化背景下CO2的排放动态,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碳源/碳汇功能和揭示"碳失汇之迷",以及减缓气候变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据。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受到气候、生物以及非生物等因子的影响而呈现时空异质性,并随着各种干扰因子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亦越来越大,该文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各种影响因子,剖析了导致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子,指出自然因子、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共同驱动着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模型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讨论了森林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提出了今后土壤呼吸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魏书精罗碧珍孙龙魏书威刘芳芳胡海清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
不同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可矿化碳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火烧对土壤碳矿化率及矿化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强度火烧迹地0~15 cm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在60d的培养期内,不同月份不同强度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均表现出随着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逐渐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整体表现为对照样地和重度火烧样地>中度火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但差异不显著;土壤碳矿化累计释放CO2-C总量表现为对照样地和重度火烧样地>中度火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且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土壤碳矿化累计释放CO2-C总量9月份高于5月份,且差异显著.[结论]为揭示兴安落叶松林下不同强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魏云敏胡海清孙龙袁强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
Effects of fencing on vegetation and soil restoration in a degraded alkaline grassland in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16
2014年
In order to restore a degraded alkaline grassl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large restoration project using fences in Changling county, Jilin province, China, in 2000. Grazing was excluded from the protected area, whereas the grazed area was continuously grazed at 8.5 dry sheep equivalent(DSE)/hm2.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soil and plant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grazed and fenced areas to examine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2005, 2006 and 2008.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properti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enced area compared with the grazed area. In the protected area the vegetation cover, height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oil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bulk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protected area. By comparing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with pre-degraded grassland, we found that vegetation can recover 6 years after fencing, and soil pH can be restored 8 years after fencing. However,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needed 16, 30 and 19 years, respective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tocking rate should be reduced to 1/3 of the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or that a grazing regime of 1-year of grazing followed by a 2-year rest is adopted to susta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resources. However, if N fertilizer is applied, the rest period could be shortened, depending on the rate of application.
Qiang LIDaoWei ZHOUYingHua JINMinLing WANGYanTao SONGGuangDi LI
关键词:FENCINGGRAZING
森林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功能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3年
粗木质物残体(CWD)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对其贮量进行定量化研究,对进一步了解CWD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论述了CWD的贮量、CWD的分解、CWD在碳贮量与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CWD贮量和分解的原因,系统阐明了CWD在促进森林生产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促成森林更新等方面的功能,展望了CWD贮量定量化研究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孙龙
关键词:贮量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