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622)

作品数:2 被引量:4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永田国忠朴春根朱水芳黄钦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原体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泡桐
  • 1篇泡桐组培苗
  • 1篇片段
  • 1篇组培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 1篇过氧化物
  • 1篇过氧化物酶
  • 1篇POD
  • 1篇H2O2
  • 1篇长度多态性
  • 1篇丛枝病
  • 1篇丛枝病植原体

机构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作者

  • 2篇朴春根
  • 2篇田国忠
  • 2篇李永
  • 1篇郭民伟
  • 1篇梁文星
  • 1篇朱水芳
  • 1篇黄钦才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我国几种植物植原体的快速分子鉴别与鉴定的研究被引量:42
2005年
选用桑萎缩病(M u lberry dw arf,MD)、枣疯病(Ju jube w itches-broom,JW B)、酸枣丛枝病(W ild ju jube w itches-broom,W JW B)、泡桐丛枝病(Pau lownia w itches-broom,PaW B)和苦楝丛枝病(Chinaberry tree w itches-broom,CW B)5种不同植物植原体和来源于3个不同地区PaW B和JW B材料进行16S rDNA和23S rDNA PCR扩增、异源双链迁移率分析(HMA)、PCR产物的RFLP分析和16S rDNA的克隆和测序等比较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确定未知植原体种类和分类地位的分子鉴别与鉴定优化程序;并可对田间采集的各种植物植原体样品进行快速鉴定和鉴别。16S rDNA PCR产物HMA分析结果显示,JW B与CW B、MD和PaW B皆可形成明显的异源杂交双链;而CW B、MD和PaW B植原体之间未能形成异源双链。JW B和PaW B不同地区样品之间、JW B和W JW B之间也未发现异源杂交双链的形成。而23S rDNA PCR产物HMA分析则可以将MD与PaW B区分开。进一步对未知分类地位的CW B序列测定及与其它植原体16S rDNA的RFLP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CW B与PaW B同源性为99.5%,其中与MD的同源性高达99.7%,因而应将CW B归为翠菊黄花组16S r I-B,16S r I-B(rp-B)。
李永田国忠朴春根朱水芳
关键词:植原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丛枝病植原体侵染对泡桐组培苗组织内H2O2产生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用保存的不同泡桐无性系染病和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对染病苗、机械损伤、嫁接接种和健康组培苗组织中H2O2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用DAB组织染色方法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损伤情况下多数染病泡桐苗和健康苗H2O2积累皆较少。机械损伤后,病与健苗皆出现H2O2过量积累,其中健苗强于病苗。在维管束部位,重症苗POD活性最强,轻症苗次之,无症和健康苗活性较低;而且所有苗在脉间叶肉组织POD活性都明显低于叶脉组织。用病接穗嫁接健康泡桐砧木的早期(3天以内)似乎与损伤反应类似(包括POD和H2O2产生);6天后损伤反应减弱。嫁接接种成功的组合至20天,在嫁接接口处仍维持高的H2O2释放和强POD活性,并且砧木主茎和部分叶片出现系统性POD活性增强和H2O2积累。采用KI/淀粉试剂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健株主茎切片中皮层和髓细胞表面、木质部成熟导管管壁有较强的H2O2释放;而病株的相应部位产生量较少。在健康切片测定液中加入病主茎横切片可诱导健康切片H2O2积累量增加。用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染病泡桐丛枝茎段外植体1h,在25~100mmol·L-1浓度范围内能明显缓解组培苗丛枝症状。抗坏血酸和低通气环境处理也有减轻病苗丛枝症状的作用。不同泡桐品系在活性氧代谢上的差异与其对植原体的抗性存在密切关系。
田国忠李永梁文星朴春根黄钦才郭民伟
关键词:丛枝病植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